近日,在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上,廣東海洋大學《興海種業——對蝦種業振興先行者》項目獲得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創意組銀獎。該項目由廣東海洋大學黨員教授指導、學生黨員領銜,充分發揮水產專業優勢,以“良種”+“良法”為對蝦種業振興提供“海大方案”,促進南美白對蝦“育繁推”一體化發展。
近3年,“大仁高科:助力實現珍珠強國夢”“紫貝南來:南方高溫海域扇貝引領者”“興海種業:對蝦種業振興先行者”等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屢獲佳績,這是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以優勢學科資源為依托,通過師生共創的形式,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結出的碩果。
黨建引領強根固本,凝心聚力團結奮進。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黨委通過做實“黨建+”,找準黨建與教學、學科、科研、思政、社會服務等業務工作融合的發力點,以高質量“融合式黨建”不斷開創學院內涵式發展新局面。
選好基層組織“領頭雁”
近年來,學院的水產養殖學和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分別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水生動物醫學專業連續2年入選軟科中國最好專業A+,水產學科再次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以水產為主要依托的“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連續3年保持ESI全球排名前1%……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學院黨委將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頻共振的成效。
“學院黨委扎實推進‘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發揮‘頭雁效應’,不斷增強基層組織的引領力、凝聚力、戰斗力。”學院黨委書記王海燕表示。
堅持選優配強黨支部書記,實現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全覆蓋。其中,海漁系教工黨支部為全國“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各支部書記和黨員骨干在教學科研工作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動教師黨員在日常教學科研生活中亮出黨員身份、立起先進標尺、樹立先鋒形象,成為廣大教師的主心骨,帶動學院教學科研學科持續發展。
把服務國家戰略追求融入教學科研工作全過程,教育引導教師發揚“西遷精神”,強化破解“卡脖子”難題使命意識。學院教師圍繞對蝦種苗繁育及養殖、海水名貴魚類的種苗繁育及養殖、海水魚類病害防治、珍珠貝養殖及育珠等領域開展科研攻關,近2年共承擔國家、省部級項目50余項;獲省部級獎勵8項,授權專利17項;發表論文380余篇,其中SCI收錄254篇。2022年5月,由學院黨員教師譚北平主持的全國首個省級水產種業功能性現代農業產業園——南美白對蝦現代種業產業園獲批立項建設,為我國逐步解決南美白對蝦種蝦“卡脖子”難題貢獻力量。
奏響黨建育人“最強音”
“學院通過開展全產業鏈水產養殖研究型、應用型和復合型‘三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改革,培養思想素質和專業知識‘雙過硬’的水產卓越人才,實現黨建工作與人才培養目標相融合。”王海燕表示。
學院教師突出抓好課程思政,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深挖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投身國家海洋事業的志向。2021年,《水產動物營養與健康養殖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獲批廣東省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示范項目。
學院還通過開放實驗室、科研平臺、為創新創業活動提供項目來源及幫扶指導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靈感。學院學生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全國大學生水產技能大賽等競賽中屢獲佳績。2022年,學院推免研究生7人,其中6人是黨員,充分彰顯了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作為“廣東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學院研究生黨支部結合水產學科特色,立足研究生科研陣地,以“黨建促學術攀峰、黨建促考研深造、黨建促社會實踐”為主題,著力打造“研談水產”“研之有益”“研行水產”三大特色品牌活動。學院研究生培養質量逐年上升,并獲批2個全國研究生科技小院、2個省級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
譜寫社會服務新篇章
珍珠團隊數十年如一日堅守 “南珠”產業,生物技術團隊將金錢魚推廣到北方鹽堿地區水域、凡納濱對蝦“興海一號”為國產對蝦提供了種業“芯片”……學院黨委堅持以黨建引領高質量社會服務,積極引導師生主動對接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彰顯社會責任感。
學院黨員教師圍繞華南地區主養品種遺傳育種與繁殖、重大疫病防控、高效環保飼料、生態養殖、珍珠培育與加工、資源養護與可持續利用等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開展研究,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水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呂文剛博士開展方斑東風螺新品種選育,免費開展養殖技術宣講,目前已在徐聞、雷州、遂溪等地進行推廣養殖;趙力強副教授創新養殖模式,使波紋巴非蛤在池塘的生長速度較海區提高了31%,成活率提高了16%,畝產值增加450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應的雙贏。
學院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發揮專業優勢,積極走訪鄉鎮,為養殖戶“把脈開方”,開展農業科技助農幫扶。栗志民教授牽頭科研力量,圍繞角尾鄉紅扇貝存活率低、苗種培育成功率低、養殖收成不理想等問題,開展相關課題攻堅研究,解決養殖戶面臨的困難,提高養殖收成收入。陳華譜副教授、蔡佳副教授、蔣謀炎博士等一行多次前往太平鎮,開展產業調研和科技幫扶,通過推廣苗種本土培育技術,提供養殖方式技術指導,提高當地的養殖效益。
湯保貴副教授、李忠爐副教授多次對本地漁業管理人員、水產統計員、水產養殖和捕撈企業代表等進行漁業統計技術培訓,提高養殖戶技能水平,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力量。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