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升學校治理能力已成為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廣東省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構建“法治、共治、自治、善治”四維治理體系,通過制度創新、機制優化與文化引領,全面提升學校治理能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
學校航拍全景圖
以制度建設為核心,強化“法治”
建立健全學校章程體系。學校將章程作為制度建設的基石,制定并出臺了18項制度,同時對46項不適應當前發展的制度進行了清理廢除。在此基礎上,學校構建了“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現代職業學校制度體系,制定并發布了《中山中專教育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廣東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納入學校發展的長遠規劃,并完善了《黨委會議事規則》《校長辦公會議事規則》等關鍵制度,確保決策過程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
推行職業學校系部制改革。學校實施“一核二級三線四制”管理模式,即以黨建為核心引領,實行校部二級管理,德育線、教學線、后勤線三線同步深化。同時,實行以學部主任為核心的學部負責制、以教研組長為核心的教研組負責制、以班主任為核心的班級負責制、以教師為核心的備課組負責制。這一系列制度旨在明確各級管理職責,提高管理效率。
推動中層管理部門的職能轉變。學校要求中層管理部門重視制訂標準和指導、督促、服務各專業系的管理工作。為此,學校設立了專門的質量監控處,加強中層管理部門與同級專業系之間的溝通與督查,確保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提升工作效能。
以機制建設為抓手,推進“共治”
實現專業人才共育。學校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長效運行機制,通過完善產教融合聯合體建設,充分發揮聯合體內80多家企業、學校等的合作優勢,探索一體化育人機制。實施現代學徒制,根據專業群特點,分別建立了“三崗四雙五接一貫穿”數控人才培養模式、“多重跨界、四融合”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等。同時,學校探索“五年一貫”中高一體化辦學模式,為人才培育開辟新路徑。
實行辦學質量共評。學校完善學生學業質量評價體系和教師發展性績效評價體系,實行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及時發現問題并改進學校內部治理策略,學校質量年報連續多年獲評優秀。此外,學校設立質量監控處,組建專兼結合的督導隊伍,出臺教學督導工作管理辦法;加強對頂崗實習學生的管理,采用實訓云系統對學生實習進行全過程跟蹤管理,確保學生在安全、有序的環境中完成實習任務。
促進主流文化共建。學校成立“黨員+團員”志愿服務隊,開展常態化“雙聯雙助”行動;依托專業優勢,建設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務隊,傳播社會正能量;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內的傳播與普及。
學校開展“小電匠”志愿服務項目,師生為街坊維修小家電,以學生專業技能開展志愿服務。
以隊伍建設為重點,注重“自治”
加強管理干部隊伍的培養。學校實施干部隊伍質量提升行動,通過選拔任用、考察考核、培訓發展等措施,提高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戰斗力;制定并實施中層干部選拔任用實施方案,建立科學有效的干部考察考核評價機制,為學校內部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學校通過常態化學習、分層次培養、專業化培訓等措施,促進教師師德素養和專業素養的全面提升;引導和激勵教師樹立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學校民主管理;規范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通過值日值班護學崗等平臺,鼓勵教師自主參與學校管理;通過座談交流、書記信箱、政務面對面等形式,廣泛聽取教職工意見和建議,匯聚改進工作的良策,引導輿情正確釋放,切實維護教職工切身利益,推進學校治理民主化進程。
深入實施學生自我能力提升行動。學校通過“自主管理、自主成才、自我服務”三自管理,充分培養學生“自信力、創造力、適應力”三項能力,實現“服務學校、服務生活、服務社會”的目的。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共青團、紅十字會及學生社團的活動,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課程、組織參加專業技能競賽、開展實習講座及座談會等,增強學生的專業能力;組織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活動,鍛煉學生組織能力,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學校承辦中山市職業教育周及深中職教論壇活動,邀請家長共同探索職業教育的魅力與前景。
以文化建設為依托,講究“善治”
以文化建設提升治理內涵。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核心,開展文化育人創新行動,實施場室文化和道路文化建設,加深師生對學校辦學定位、理念和發展的認識,將其逐步內化為自身的自覺行動;通過宣傳欄、校園網、微信號、視頻號等載體,成立集文字采編、信息集成、活動接待于一體的文化宣傳中心,加強文化宣傳陣地建設,逐步形成環境文化、精神文化、活動文化的自有品牌,使文化為學校內部治理能力建設提供內驅力。
以智慧方式提升治理效能。學校加強校園智慧管理,建立校園巡查、項目管理、公文管理、教師評價、資產管理等系統,快速精準地處理校園問題,實現行政審批和校園管理智能化、自動化、可視化,提升治理效能;推進智慧教育與服務,通過建設線上線下精品課程,形成“一系一特色”的智慧課堂,通過打造集學生服務、教學服務、互動溝通等功能于一體的電子班牌,實現家校深度溝通、合力育人。
以家校合作增強治理合力。學校注重家校溝通與合作,定期組織家長會和膳食委員會,建立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志愿者隊伍,讓家長深入了解學校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學生成長情況。同時,學校積極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利用校長接待日、校園開放日等,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活動,共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曾曉帆 楊秀清)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