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放在同一部分進行統籌部署,可見這三方面工作將是我國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重點。
教育、科技與人才三方面工作環環相扣,相輔相成。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推進,科技創新越發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當前,新一輪人才爭奪戰已經打響,世界上各個地區的人才大規模、頻繁且高效率地流動。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不僅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還要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斷提升國際人才吸引力、競爭力,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
新時期國際人才流動趨勢
近年來,盡管受到經濟危機、地緣政治、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人才流動仍持續增長。疫情催生出一個更加多極化、相互依存、數字化,并以高漲的區域主義和地緣經濟為特征的后疫情世界,世界各國努力擺脫疫情陰影,國家及區域間人才爭奪愈演愈烈,全球人才競爭進入新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強調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要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繼中共中央、國務院2010年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之后,在人才工作領域召開的最高規格會議,會議明確了新時期人才工作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及政策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把“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為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國發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參與,中國發展也為世界人才提供機遇。必須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用好全球創新資源,精準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人才是自主創新的關鍵,頂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近年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人才體制機制深化改革及國際人才創新創業環境更加開放平等,我國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持續增強。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至2019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到656.06萬人,其中165.62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或研究;490.44萬人已結束海外學業,423.17萬人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6.28%。2021年,回國創新創業的留學人員首次超過100萬人。可以說,留學進入到一個新時代,海歸也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留學人員回流呈平穩增長態勢,將在創新創業、技術突破、民間外交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及國際關系變化等因素加速推動回國潮的同時,我國出國留學人數仍保持增長態勢。2019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超過70萬,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統計與預測,2019年,我國仍保持世界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地位,有106萬中國學生在海外高等教育機構學習,2020年這一數字則上升至108萬。
與此同時,我國國際人才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從人才聚集趨勢來看,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方面通過高教科研體系和高新產業集群吸納大批國際學生和科技人員,另一方面則利用“長臂管轄權”和一系列打壓手段,干擾我國引進國際人才進程。而疫情也對國際人才回流和外國專家來華造成了影響。
國際人才助力推動創新發展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成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支撐,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我國人才資源總量從2010年的1.2億人增長到2019年的2.2億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從5550.4萬人增長到7839.8萬人,各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480萬人年,居世界首位。10年間,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從1.03萬億元增長到2.79萬億元;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不到5萬家增加到33萬家;我國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6.9萬件,居世界首位;我國的實體科技館從118座增至408座;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2021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GTCI)報告顯示,在國際人才競爭力方面,中國首次躋身前40位,排名第37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隨著科技創新對大國競爭的影響力進一步上升,頂尖人才、領軍人才和創新人才成為大國角力的關鍵力量。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既要靠自主培養,也要發揮優勢吸引國際頂尖人才。尤其是在“卡脖子”領域及我國存在大量人才缺口的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領域,頂尖國際人才可加快我國科技創新步伐,并以創新引領加快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以全球頂尖科技創新中心硅谷為例,這里聚集了大量國際人才。2019年,硅谷310萬人口中外國出生的居民人數占到總人口的39.1%,硅谷科技類崗位雇員中外國出生居民的占比更高達64%。2020年后,國際移民仍持續大規模遷入硅谷,相當一部分是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類人才,是研發、改良、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等環節的關鍵人物,對科技創新的發展至關重要。此外,硅谷周邊有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學、加州州立大學東灣分校等高等學府,一方面吸引和培養了大量科技人才,滿足了當地科技公司發展的需要,為科技創新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另一方面,為當地科技創新產業輸入了大量尖端的科技發明和技術,并和企業開展人才領域的緊密合作,為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時期,培育并吸引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是我國人才工作的重要方向。2020年6月出臺的《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強調,出國留學仍將是我國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重要渠道,要克服疫情影響,拓展出國留學空間。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優秀人才聚集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未來,隨著我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各地面向國際化人才的政策制度及配套環境將不斷完善。留學人員在國際化交流學習中開拓視野,掌握國際前沿技術知識,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并通過各地人才計劃等回國投身我國現代化建設,必將大有作為。
發揮留學人員人文交流橋梁作用
人文交流是國際關系的重要基石和潤滑劑,在國際局勢緊張的情況下可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正在成為世界和平穩定新的壓艙石。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留學人員作為國家形象的載體,是天然的“民間外交官”,是我國推進中外人文交流的橋梁紐帶和重要使者,對于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可發揮重要作用。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國際環境越是復雜嚴峻,越凸顯人文交流的價值和重要性。疫情之下,以官方為主體的“一軌外交”面臨局限性,留學人員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擁有一定的跨國人脈,具有多重文化背景和語言優勢,可以進行跨文化交流。留學人員在跨文化交流學習中傳遞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文明準則、信仰追求和當代中國的經驗與發展模式,可以校準西方的中國認知,幫助國際公眾消除對中國的誤解,減少雙方誤讀,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建設。
同時,來華留學生作為中國發展的見證者,往往在了解真實的中國后會對中國認知發生很大的改觀,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潛在力量。疫情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留學目的地國,來華留學生人數接近50萬。疫情暴發后,大量留學生未能返華復學,對我國來華留學事業發展造成了沖擊。
今年7月,包括筆者在內的全球化智庫(CCG)專家團開啟了為期一個月的美歐亞二軌外交之旅。在美國華盛頓,我們明顯感覺到新生力量的缺乏。老一輩知華人士很多年事已高,而新一代知華人士因缺少足夠廣闊和深入的對華認識容易變得片面,缺少足夠的素材在國外發聲。此外,多位高校教授向我們反映,很多做東亞研究或學習中文的學生都希望到中國留學。因此,發展出國和來華留學事業,鼓勵海外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在來華留學生中培養新一代知華、友華人士,是新時期我國大力開展人文交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面。
實施更加開放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的形成和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將更加有利于國際人才的吸引和集聚。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人才工作重要性提升到了新高度,再度強調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遵循國際慣例,促進引才規范化、標準化和透明化,完善人才引進配套政策。要打消國際社會因為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等因素引起的對我國引才計劃的質疑,采用國際通用方法,更多依靠學術機構、科研單位及人才組織等機構引才,如加拿大的首席科學家計劃和以色列國家引才計劃,確保引才的規范化、標準化和透明化。同時要為人才配備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活環境,構建開放共享、多元主體協調融合的人才創新生態系統。可借鑒美國硅谷的成功經驗,布局建設國際一流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同時,結合地區產業發展需求,大力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數量和質量,形成多層次的人才生態體系。此外,要完善國際人才綜合保障服務,包括建立國際人才交流驛站,為國際高端人才提供信息共享、體育休閑等服務;引導在國際人才社區鄰近區域籌建國際學校,并以政策引導國際教育行業發展,最大程度為國際人才解決子女教育后顧之憂;提升醫療衛生國際化服務水平,實現國際化人才診療多語種服務等。
第二,進一步簡化海外華人華僑回流、海外友人獲取中國綠卡的渠道。目前,全球華人華僑總量高達6000多萬,其中專業人士群體近400萬。可探索建立華裔卡制度,允許來華創新創業、具有學士及以上學位或在華工作滿2年的外籍華人申請華裔卡,給予永久居留。建議允許有意來華發展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在海外直接申請在華永久居留,免去先來中國住滿一定期限的要求。
第三,推進發展出國留學及來華留學事業,培育吸引更多高層次國際人才。可鼓勵北京、上海等國際化程度高的城市和地區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提高來華留學數量與質量。提高來華留學生獎學金比例,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來華留學生吸引力度。完善來華留學生就業、實習、工作、居住等政策支持,開發國際人才資源,助力中國“走出去”。加快海外中國學校和中國國際課程的建設,增大高校自主權,使來華留學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
第四,拓展完善留學人員回國就業平臺,降低海歸創新創業制度壁壘,為海歸參與國家政策制定、公共外交與全球治理等提供更多渠道。在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政府部門、公共服務領域建立科學的人才選拔、使用和評估機制,鼓勵吸引留學回國人員到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工作,提升機構國際化水平。鼓勵各地政府積極與留學人才溝通對話,建立政府與留學人才對話的常態化聯系機制,為海歸創新創業提供更多制度支持。發揮相關領域留學人才的智囊作用,對地方所推行重要社會經濟項目、決策等與留學人才進行充分討論,既能提高政府決策合理性,也能增加留學人才的政治參與度。
新時期,中國所面臨的日趨復雜的國際環境越來越需要能夠進行國際溝通的國際化人才從事公共外交相關工作。很多留學人員對國家建設和未來發展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中國在全球化競爭中建言獻策的重要力量和不可或缺的國際智囊。對在海外取得高學歷、熟悉國際規則和國際交往方式、具有跨國管理經驗的人才,可積極納入國際勝任力人才培養的潛在對象。
第五,充分發揮國際人才組織聯合會及國際商會等組織的作用。通過國際人才組織聯合會聚合國際知名人才組織、協會、跨國公司等,依靠市場等非政府力量吸引國際人才,促進全球人才合作共識,填補全球治理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空白。充分借助本地區商會作用,聯結各國商會,構建交流與合作網絡,加強商會與商會間的聯系,推動外國商會與本地商會間的合作交流。充分借助商會網絡,積極引進與地區發展戰略相適應的世界一流外資企業總部及行業領先的創新創業企業,形成企業創新集群,進而帶動產業專業人才匯聚。
此外,結合國際人才發展及流動趨勢,從留學人員角度實現國際化發展,可選擇多元化的留學目的地,發掘更多的新興留學國家;通過中外合作辦學體驗“在地留學”,鼓勵更多高校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或開展相關項目;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亞洲等國家和地區參加國際游學,體驗超前教育體系,增加國際見聞,為出國留學做準備;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世界舞臺上為中國發聲;積極參加智庫等社會組織,為中國發展建言獻策;在跨國公司中歷練,推動中國企業走向世界。(作者 王輝耀系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
來源:《神州學人》(2022年第1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