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東)4月8日,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評價高峰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市潤豐學校舉行。本次研討會旨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戰略部署,探索評價改革引領下的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進一步深化未來學校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本次高峰學術研討會聚焦“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評價”項目,通過AI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豐富教育評價的方法和手段,拓展教育評價的內容,對教與學的過程全方位實時監測,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收集教案設計、師生表現、語言動作、思維活動、問題研究、課型模式等方面的數據和資料,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智能化反饋評價結果,給出多維度的教學改進建議。
人工智能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并替代部分傳統教學元素,成為對未來教師的要求,成為適應未來社會、具備核心素養的學生培養目標的最大助力。為深度展現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評價的成果,來自北京市潤豐學校的5位教師與山東省濰坊未來實驗學校、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唐家灣中小學、上海市寶山區實驗小學的3位教師進行了課堂教學展示。
在“評價發展前沿專家報告”中,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主任辛濤以“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評估轉向:從‘以評促學’到‘學評融合’”為主題進行了分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比較教育研究所原所長王素以“學習模型在課堂評價中的應用”為題進行了分享。在“評價驅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區域經驗分享”環節中,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潘希武介紹了深圳市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探索,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楊原明分享了評價改革驅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園區實踐,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分享了中小學生學習品質評價體系建設與實踐探索。在“評價驅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學校經驗分享”環節中,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校長龔振、北京市潤豐學校校長張義寶分別以“評價改革牽引學校高質量發展”“AI賦能:涵養課堂評價生態 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為題,分享了學校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評價改革方面的經驗和思考。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與網絡安全處處長任昌山在致辭中指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呈現出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加速轉型的大趨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如平強調,要擁抱新技術,依托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評價、賦能學校教育教學、賦能學校發展。他建議學校要在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在學生學習質量、學習效果、習慣、態度、動機等方面產生更深遠的影響,真正助推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少剛認為,隨著教育思想、理論和技術的發展,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的改革也在不斷地演變,但是課堂始終是改革的對象和主陣地,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將課堂教學評價研究引向深入,取得更多新成果。
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處處長張憲國表示,在教育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統籌指導和精心組織下,在朝陽區和北京潤豐學校的務實推進和不斷創新下,“基于新課標的人工智能課堂教學評價”研究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探索了新技術支撐教育評價改革的有效路徑,這是一項前瞻性、系統性的舉措,也為全市提供了樣板范式。
北京市朝陽區教委副主任孫迅介紹,朝陽區作為發展中的首都教育強區,在成為教育部“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后,按照“一橫一縱一融合”智慧教育工作思路,聚焦“課堂、課程、課題、大數據”,依托空中課堂、雙師課堂、融合課堂實踐研究,不斷完善豐富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供給,整體構建教、學、研、評數字化育人機制,為教育強區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比較教育研究所、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測量與評價專業委員會、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專業委員會主辦,麥盟教育研究院、中國互聯網協會智慧教育工作委員會協辦,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市潤豐學校承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