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為實現四鏈深度融合這一目標,應堅持以人為本,推動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建設;瞄準政策、市場雙輪驅動,推動高校辦學資源“活、轉、創”和強化自主辦學融合思維,推動高質量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建設。
[關鍵詞]教育體系;四鏈融合;戰略特征;制度建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四鏈深度融合根本上指向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發展路徑。通過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的不斷更迭,助力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實現各類型創新主體“雨后春筍”般的成長,從而打造廣泛的創新生態系統。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由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高校組成,其中研究型高校集中優勢資源投入發現性創新, 職業技能型高校致力于技術改造, 應用型高校著力于科研成果轉化。各類型高校通過“外溢—反哺”路徑增強人才、技術、產業、資金等多要素的集聚,突破人才培養與產業結構的矛盾,更好地統籌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體系推動四鏈深度融合的理路分析
推動四鏈深度融合要求教育體系建立全面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自適應能力,通過高校向社會外溢知識、技術與人才等要素以及政府與產業等多主體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反哺,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體”建設,實現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1.溢出:高校多維功能交織的現實照應
大學知識組織的本質決定了其資源外溢效應。中世紀大學興起于在巴黎、博洛尼亞等城市中師生仿照商業、手工業行會所建立起的基于知識傳授的自治共同體。正是因為大學培養出來的人及其所帶的技術、認知能夠推動社會生產的轉型發展,羅馬教廷與世俗王權通過“特許令”等形式拉攏大學為其服務。近代以來,“洪堡改革”“莫雷爾法案”以及“威斯康星思想”等一大批高等教育改革標志性進程的實踐加速了高校資源外溢的效應。概而述之,在供給方面:各國逐漸形成特色的高校分層、分類建設思路,多維度提供社會轉型智力支持;在需求方面:產、學、研、政等主體逐漸相互耦合,異質性、靈活性知識生產模式增強了高校寬領域的知識生產;在連接方面:數字化、智能化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交通技術等方面的發展促進了多主體間的互聯互通。建國以來,我國高校使命與功能的升華、發展體現了自主高等教育體系的建設歷程。建國之初,受蘇聯辦學模式的影響,在1952年院系調整以及《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等政策的引導下,我國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圍繞教學展開,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僅作為輔助教學功能發展的路徑而存在,此時人才培養凸顯專業化和計劃性特征,服務于我國各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建設成為全國各項事業的中心任務,高素質勞動力、先進的科學技術等成為我國實現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要素。在“科教興國”等方針政策的引導下,《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校應以人才培養為中心, 同時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多項活動。
使命與功能的不斷完善促進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的全方位的外溢,一是通過產業結構與學科、專業體系的調整,直接輸出高素質勞動力;二是通過專利申請以及構建大學科技園、研究院、技術轉化平臺等方式轉化輸出先進技術;三是通過建設異地校區、獨立學院等方式打包輸出人、財、物等資產以及先進經驗。
2.反哺: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深化改革
相關數據表明,我國高校研發經費中政府投入從2004年108億元上漲至2021年1249億元;企業投入從2004年74.5億元上漲至710多億元。這一成就彰顯了反哺的實質是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多主體共商共建共治高等教育體系。
高校獲得反哺,一方面指高校作為創新錨點所產生的“虹吸”效應。通過推進“大學城”“科教園”等功能區的建設,通過吸引更多的企業聚集,促使高校在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更容易摸清市場需求與遵循市場邏輯、平衡各類創新要素的供需結構。另一方面,從黨的十八大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黨的二十大強調“科技自立自強”,各級政府對高等教育體系的建設思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滿足人民群眾“能上學”的經濟邏輯轉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創新邏輯。各地依據財政撥款、設立研發基金以及市場化戰略投資等方式,瞄準產業鏈條上下游布局產、學、政等多主體合建省/市級實驗室、大科學裝置以及中試基地等平臺。以強化高校打造“人才高地”的力度與成效,牽住創新這個牛鼻子聯動政、產、學、研多主體,實現提升產業鏈、創新鏈“補鏈延鏈”能力的目標。
教育體系推動四鏈融合的戰略特征
“溢出-反哺”是高校堅持人才培養使命與遵循市場配置資源規律下的創新行為,著眼于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教育體系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按照分類發展的建設思路,探索靈活多樣的辦學路徑,才能更全面、更優質地成為服務科技、經濟發展需求的中堅力量。
1.引領全民終身學習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物質豐富、精神富有的現代化。從黨的十三大指出,“從根本上說,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擘畫終身學習體系與學校教育體系以“立交橋”機制為抓手實現“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教育事業愿景,再到《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將“服務全民終身學習”作為八大目標之一,進一步明確了教育體系的終身性與人才成長的發展性的統一進程,強調了教育體系應以各級各類學校的定位清晰、溝通順暢,動態適應社會改革與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政策沿革歷程凸顯了人才是支撐四鏈深度融合的關鍵要素,通過培育未來一代的終身學習者、造就一批終身追求科學前沿的卓越科技人才、轉型一群動態適應技術變化的勞動者群體,將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人才隊伍系統化、全面化、接續化建立起內生聯系。以著眼人的終身成長,銜接職前在學教育與職后繼續教育,以教育體系提供服務品類的豐富、各類辦學主體協作性的增強,推動企業、社區、高校等辦學主體發揮積極性與能動性,完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校區—園區—社區”終身成長體系建設。
2.支撐結構功能發展
由于歷史存量與現實發展的張力,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存在不平等的現象。在我國高等教育外延式發展時期,受綜合國力較弱、經濟社會對高素質人才渴求等影響,一以貫之實施的重點大學建設工程雖然在短時期內造就了一批知名、高水平的高校,但加劇了高等教育體系內部的不平等發展。推動四鏈深度融合強調教育體系的全域性特征,即發揮政策引導優勢,促進教育體系以分類建設的思路實現“分而合之”。通過深化高校分類建設既支撐支柱產業、主導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實際,又支撐初創企業、成長期企業以及成熟企業的不同需求。通過著眼于學科建設,提綱挈領引導各類型高校優勢聚積的學科群支撐產業結構轉型發展;著力人才、平臺、設備以及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柔性、開放式流動,實現教育體系內各高校以強帶弱、強強聯手推動從研發到轉化到技術輸出的創新鏈條貫通;著重各類型大學與各發展程度企業間構建交叉式、協同式創新路徑,構建多主體、多層次、強活躍的創新網絡,推動各類高校在群體間貢獻自身優質資源的同時吸納其他群體成員提供的積極要素,實現共建共享、交往互惠、全面深入的新型創新資源累積渠道。
3.支撐可持續發展
教育體系推動四鏈深度融合需要各類高校以靈活、韌性的體制機制支撐各主體的需求。一方面,各類高校需要進一步以內部協同為突破支撐,以靈活、多元的供給方式集聚優勢資源服務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以“有組織科研”的形式,通過瞄準國家發展所需與學科發展前沿兩個需求,推動跨學科、跨機構的科研團隊聚集和科研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堅持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與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使命,有機組合實驗設備、科研隊伍、人才培養、資金支持以及技術轉化等優勢要素,深化推動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等辦學“特區”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技術成果轉化以及各類平臺建設等方面的深化改革。
另一方面,各類高校需要增強風險意識,識別創新市場化的潛在不利因素。通過提高行政人員的專業化程度,增強校級行政部門與二級學院之間的放權與協同,以二級學院為橋頭堡主動接洽產業、企業實際需求;提高高校與企業、政府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機制暢通程度,以體系機制的健全保證高校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期仍能保證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服務工作的有序開展,保障創新生態的穩定性。此外,鑒于教育體系推動四鏈深度融合,需要各類高校通過集聚校內校外、科技與經濟、國內與國外等優勢資源,因此需要警惕在資產投資、技術成果轉化、校際國際聯合研發、企業孵化以及產業鏈條“補鏈延鏈”等場景中存在的研發損耗風險、欺詐風險、投資風險等各種風險。
教育體系推動四鏈融合的制度建構
著眼于人民性、全域性與靈活化的戰略特征,教育體系需要進一步強化職前職后學習體系的貫通程度;提高融合使用政、產、學、研等多方主體創新資源的能力和完善教育體系的治理架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科技強國。
堅持以人為本,推動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建設。人才是第一資源,以發展的眼光統籌推進“育才、引才、用才”三位一體是支撐高校建設人才高地,支撐四鏈深度融合發展的應有之義。服務全民終身學習作為基礎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戰略舉措,在滿足在讀學生、科研人員以及在職勞動者等群體終身成長的過程中推動四鏈深度融合。以“人人學、時時學、處處學、全面學”為根本準則,一方面通過“服務”釋放各類型高校優質資源,推動文化、科技、經濟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另一方面通過“服務”深入了解社會、市場需求,并結合一切可利用的要素增強自身服務能力。因此,需要通過“以賽促學”、完善實習實訓環節等推動學生內化知識,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等實踐技能,以就業能力為突破點改善教學方式、課程結構以及學業評價機制。通過組建跨學科平臺、完善科研績效評價方式以及針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科研人員開發專業發展培訓等機制,促進科研人員群體不斷掌握前沿科技趨勢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以數字化轉型為切入點,增強微學位、數字勛章等方式對在職勞動力完成職后培訓支撐力;創新數字化終身學習平臺建設、研發訂單式繼續教育課程、校企聯合完善工程類專業學位建設等形式,拓展在職勞動力獲取適應技術升級、職業崗位多變的發展趨勢的能力。
瞄準政策、市場雙輪驅動,推動高校辦學資源“活、轉、創”。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中強調通過“千校萬企”“百校千項”以及“百校千城”等行動推動高校實現支撐“校區—園區—社區”融合建設的發展路徑,提高 “溢出-反哺”過程中高校集聚優勢要素的能力。在政策指引高校分類發展、市場多元發展需求的驅動下,一方面以精準政策為引導,深化高校分類發展。通過增強主管部門間的溝通合作,減少部門間因條塊分割帶來的政策模糊性,引導各類型高校精準尋求發展定位,捋順人才成長成才道路;以學科集群建設為抓手,依據產業群與學科群配套發展狀況,在資金配置、評價機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鼓勵各類型高校根據自身優勢建立學科內生聯系,推動師資、設備、平臺等要素的互聯互通,盤活高校已有辦學資源。另一方面,堅持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高校承接”的模式,創新聯合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等模式的運行機制,深入企業核心需求。通過建設公共研發中心、共建企業孵化中心與技術成果轉化中心推動高校已有辦學資源的擴散;以聯動科技園、創業谷與課堂教學的方式,將課堂教學、一線研發與商業應用等場景相結合,通過柔性拓展學校辦學空間、教學空間與學習空間,既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又通過其他創新主體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教師的教學資源。
強化自主辦學融合思維,推動高質量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建設。為進一步提升教育體系在“溢出-反哺”過程中推動四鏈深度融合的成效,各類高校應以承接好、用得好、創新好辦學自主權為抓手,有機協調“自主融合”與“分類辦學”的一致性積極推動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建設。分類辦學旨在推動高校精準定位自身發展前景、合理識別自身資源積累以及全面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化與學科平臺建設的多元化凸顯高校辦學的特色、提高辦學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高校對標創新鏈不同位置與功能,積極拓展校地關系與產學關系是突破高校辦學發展瓶頸的有效路徑。從這個意義而言,高校既要打破應用研究與基礎研究的對立思維,合理利用自身優勢撬動研發基金、設備、人才等優勢要素的集聚,增強自身辦學實力和育人成效,又要抓住學科是構成高校的基本單元,也是對接產業發展的前哨的特點,通過“院辦校”的深化改革,強化二級學院深化改革培養方案、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要在科研隊伍中發現和培養具有較高潛力的科技人才,在甄選、完善、轉化教師學術創業和學生創新創業優秀成果等過程中引入多主體共治。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內外聯動”,通過加強對科技成果轉化、財務以及法律等部門對風控能力與體系建設,構建風險識別機制、健全風險處置方案、強化風險善后能力,保障學校及師生在人、財、物等方面的安全,順暢教育體系與經濟發展、科技轉化等方面的溝通機制。
【作者:史秋衡 許洋,單位:廈門大學】
原載2023年第7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