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歐媚)當虛擬主播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實現與真人主播幾乎無差別的視聽效果,播音主持專業應該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7月6日,由中華女子學院主辦的播音與主持藝術一流專業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探討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推動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高質量發展。
7月6日,由中華女子學院主辦的播音與主持藝術一流專業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辦。中華女子學院供圖。
在主旨發言環節,來自學界、業界的專家學者圍繞人工智能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新語境、新變化與新趨勢進行研討。
“當人工智能的聲音越來越普及,在未來,真人的聲音可能會越來越‘貴’。”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院長喻梅認為,應該堅定專業自信,在人才培養上實現“四個轉變”,從適應性人才培養向高質量人才培養轉變,從語言傳播人才向信息傳播人才轉變,從輸出方式訓練向生產方式訓練轉變,從作坊式人才培養方式向技術賦能的現代化人才培養方式轉變。
山西傳媒學院副校長王紅葉認為,人工智能將促使播音主持行業呈現兩極發展,一個是大批量的、工業化流水線上的生產,如現在的各類聽書,另一個是藝術層面的有聲語言高端定制,所以人才培養的定位是有思想、有審美的播音主持人。
“如果你播的是天氣預報、路況,這已經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如果是主持一臺春晚,人工智能取代不了。”浙江傳媒學院副校長姚爭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需要理清播音主持的核心價值和核心能力,應加強學生的人文綜合素質培養和語言基本功訓練。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音指導李瑞英看來,能戰勝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是播音主持人的“感同身受”,因此她建議,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培養要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了解社情民意并且內化于心,才能講出生動感人的中國故事。
“未來播音主持專業基礎課不是僅僅對專業基礎知識的了解,而是轉向博素養、跨學科交叉融合,甚至是對人工智能時代相關的技術、藝術的了解。”教育部高校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指委秘書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燕表示。
在圓桌會議環節,貴州民族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云南藝術學院分享了播音主持專業如何服務鄉村振興、西部大開發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自新華社、阿里巴巴集團、中國電影剪輯學會的業界專家分享了人工智能、數字化演進等時代前沿議題。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