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拂過,一串串沉甸甸的金黃稻穗映入眼簾,位于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大塘鎮種植示范田里的節水抗旱稻,即將迎來豐收。工作人員走進田中,彎腰用鐮刀割下一把把稻穗,并向與會人員分享喜悅。相較于廣東省內常見的水田,旱田豐收令不少與會人員驚嘆。
這一幕在“節水抗旱稻在復墾耕地上的應用現場會”上演。該活動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華南農業大學等指導,華南農業大學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等主辦。據了解,這是華南農業大學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院長羅利軍團隊研發的節水抗旱稻,在廣東省首次大規模亮相。
“農業多元化發展的目標,對農業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會上,華南農業大學校長薛紅衛表示,作為區域特色鮮明的產業,農業需要針對不同區域的需求、社會發展目標,提供專業支撐。
今年2月,華南農業大學立足廣東區域特色,聯合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成立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推動解決廣東省糧食生產產能不足、水稻種植面積下降、土地撂荒問題日益突出等問題,也為學校作物學科帶來新發展。研究院成立后,在廣東省積極推廣節水抗旱稻示范種植,開展科研攻關,推動種質創新,助力保障糧食安全。
據介紹,本次現場觀摩的節水抗旱稻示范點以沙質土壤為主,保水保肥能力差,灌溉條件不完善,很難種植普通水稻。今年4月,在研究院指導下,佛山市三水區澳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引進節水抗旱稻“旱優73”與“旱優78”兩個品種,采用機械旱條直播、機覆全生物降解膜旱直播、無人機水直播三種方式,進行示范種植。
不同方式播種的節水抗旱稻均呈現較好長勢,株挺葉茂、稻穗齊整。“這一批節水抗旱稻即將收割,畝產量預計超500公斤,超過目前廣東水稻種植的平均畝產量。”佛山市三水區澳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堅說。
“通過科學種植,節水抗旱稻的產量、米質能與水田種植的水稻基本持平。”羅利軍表示,種植節水抗旱稻在用水用肥、種子用量等方面,降低了成本,幫助農業增值、農民增收。如在種植節水抗旱稻時,采用節水旱管模式,全生育期主要依靠降雨,只澆灌3至4次“跑馬水”,減少對灌溉用水的過度依賴。據介紹,相關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與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產業光靠學校和科研機構做,是不行的。所以發展節水抗旱稻,也一定需要學校與企業緊密結合。”研究院副院長夏輝介紹,在此次示范種植過程中,學校負責理論技術層面的研發,如品種選育。當種子投放到田里后,則需要企業在跟進后續服務、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等方面,發揮作用。
羅利軍表示,除了培育適合廣東種植的節水抗旱稻新品種外,研究院還因地制宜,研發、推廣配套的輕簡綠色栽培技術。通過產學研合作,研究院將推動節水抗旱稻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助力撂荒地的規模化復耕復種與擴面增產,積極探索稻豆輪作等創新種植模式。
在夏輝看來,人才培養是產學研合作的重要一環,研究院將努力培養“頂天立地”的農業專業學生。這要求學生既能做理論研究,又能下田干農活。羅利軍坦言,“我們團隊剛到華南農大不久,可能研究院里的學生數量并不多,但都會讓學生們到田里來參與實踐,因為農業人才就是要‘接地氣’。”(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謝鈺然 費思迎 記者 劉盾)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