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念做打、掐絲點藍、剪刻刺孔、烙燙彩繪……讓非遺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學校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內蒙古大中小學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不同形式開展非遺進校園工作,涵蓋了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傳統體育、傳統醫藥和民俗等項目,每年覆蓋學生超過50萬人次,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非遺魅力、樹立文化自信。
非遺體育燃動校園——傳統與青春共融
“在馬球的世界里,我和馬匹之間建立了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這種默契讓我能夠感受到馬匹的呼吸、心跳,甚至情緒的變化。”作為全國第一所開設“運動馬繁育與馴養”本科專業的職業院校,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充分利用其全國領先的馬群、馬場和訓練條件,將馬術、馬球等“神秘有趣”的非遺保護內容融入專業教育體系。
馬球最早出現于西漢末年,在2000多年的傳承中,它像是一本記錄著歷史脈絡的史書。學院還積極籌建了“馬文化博物館”,進一步挖掘整理各民族對中華馬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駿馬貿易在中華民族大融合中的作用。
內蒙古支持有關高校結合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需要,建設非遺保護相關專業,并依托非遺工坊、學生社團及傳承基地項目輻射周邊學校和社區,實施非遺助殘、美育支教、鄉村振興等志愿服務活動,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時而弓步沖拳、時而掄臂砸拳、時而歇步亮掌,在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學的操場上,時常可見學生眼神堅定、步伐穩健地比畫著一招一式。
武術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體魄,更能培養他們的意志品質、道德修養。自2004年起,學校便敏銳地捕捉到武術教育在鑄魂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經過二十年的不懈發展,武術已成為體育課教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校不僅投入大量資源用于武術課程的開發與教學,還積極組織各類武術比賽和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體驗武術的博大精深。
非遺藝術融入美育課堂——創意與審美并蓄
“減負減壓,快樂不減”是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小學課后服務的“宗旨”,學校因地制宜,開設了樺樹皮工藝等22個動靜結合的興趣小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愛好及特長自主選擇。
樺樹皮畫、樺樹皮小掛件、樺樹皮船……從基礎的折、撕、剪、粘,到更加復雜的剝、蒸、壓、削、刻,學生在利用樺樹皮材料進行設計制作的過程中,不斷深入了解民風民俗,感受美術作品的魅力。同時,學校精心編撰了《樺樹皮文化》校本教材,引導學生學習、保護、傳承這一珍稀非遺項目。
為持續推動學校美育與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阿拉善盟持續開展“美育成果”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展示平臺。
在繪畫符號到文字的演變過程中,甲骨文應運而生。走進阿拉善左旗第九中學的“甲骨逸趣”美術教室,一堂生動活潑的甲骨文特色課正在進行,在老師的指導下,發揮創意,利用各項非遺技藝,創作出帶有甲骨文的服飾、擺件等各類文創作品,將其變成能玩、能寫、能畫的游戲及學習元素。
非遺工藝開啟勞育新篇——勞動與智慧雙收
既能傳承中華文化,又能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動手能力,還能促進跨學科學習、增強團隊合作能力……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第八小學在多次考察調研后,創建了景泰藍掐絲工藝坊。
工藝坊不是機械地把景泰藍知識插入教學,而是根據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需求設計了完整的、有梯度的課程。學生從平面創作開始,以金屬絲為線條,天然彩砂為顏料,鑲嵌成各種精美的圖案,再嘗試把景泰藍工藝技法與其他形式的中國傳統民間美術相融合,將其沿用到各種生活器皿上,進行創意設計。
內蒙古持續加強校內外資源共享,廣泛吸納非遺傳承人及專業力量開展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學校授課和教學科研。不斷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深度挖掘本地區、校內外資源,將非遺項目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相結合,實現傳承與創新兼顧。
在非遺走進校園貼近學生的同時,學生也在走出校園尋找非遺。為搭建非遺零距離體驗平臺,內蒙古農業大學附屬學校小學部的學生走進內蒙古自治區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布絲瑰”,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
從一塊布到一顆精美的盤扣,竟然需要33道工藝?在學生的好奇的目光中,基地的傳統手工藝講師帶領學生深入了解盤扣的“前世今生”。“制作盤扣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需要大家耐心將底皮對齊盤扣邊緣仔細修剪,這樣才能整理出貼合整體造型的弧度。”在工藝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剪、卷、粘等技法,不一會兒就制作出了一顆顆飽滿可愛的小石榴盤扣。
“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在師生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共同努力下,一代又一代的匠人精心呵護的技藝技法正在內蒙古校園中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特約通訊員 趙柏暄)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