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殷切期盼的“國之大者”。教育系統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體矩陣推出“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展示教育系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
今天,“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之“各地教育成就巡禮”系列,通過一個視頻、一組大圖、一篇報道介紹安徽如何著力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為高質量發展加注動能——

視頻帶你看
組圖帶你看

安徽理工大學智能掘進機器人數字孿生平臺。

安徽大學信息材料與智能感知安徽省實驗室科研團隊在開展微納器件加工及光電傳感實驗。

安徽省全面推進智慧學校建設與應用,實現智慧學校全覆蓋。

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學教育集團學生在多彩課堂上動手動腦,快樂成長。蔣娟娟 攝

安徽省農村義務教育學生享受免費營養餐。
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報道帶你看
安徽著力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
“高教引擎”為高質量發展
加注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關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求突破,推動全省高等教育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
安徽省高校畢業生留皖就業人數從2019年的18.23萬人增加到2023年的26.16萬人,創業人數從2019年的1168人增加到2023年的7653人。
一系列數字的背后是安徽以全省之力奮力托舉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決心和智慧,高等教育轉型升級也正成為安徽在新一輪生產力布局中的強大助力,教育鏈與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在江淮大地上正交互融合,書寫著安徽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抓質量提升
推動教育鏈與人才鏈精準對接
產業發展的趨勢和引領產業發展的感召是安徽高校學科專業改革布局的牽引線。2022年,安徽省政府出臺《深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服務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其中提出到2025年,要使得符合條件的高校向應用型深度轉型,高校區域功能定位與產業布局匹配度大幅提升,跨界融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加緊密,學科專業結構更加適應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明顯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大幅提升,人才鏈、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等“多鏈協同”的產業生態基本形成等發展目標。
自2022年深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以來,安徽全省高校新增本專科專業點1124個、改造265個、停招撤銷1273個。截至目前,省屬高校專業點共5669個,其中緊密服務新興產業的專業點3682個,占比64.9%。2024年高校普通本專科招生計劃中,服務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招生34.2萬人,占比達69.03%。
2024年,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高質量建設特色高校特色學科專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安徽高校深化分類改革定下了主基調。《指導意見》提出要以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導向,聚焦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分層分類明確不同高校發展定位,啟動建設一批行業特色高校、應用特色高校、技能特色高校和一批特色學科專業,到2027年建成特色高校20所、特色學科20個、特色專業群40個,2031年分別達到40個、40個和80個。
藍圖既定,高校內部的專業改革正蓬勃推進。
“學校去年獲批省高峰學科建設專項經費5100萬元,并新增了‘生物醫學工程’‘護理學’兩個安徽省應用型高峰培育學科,以及‘心理與腦科學’安徽省新興交叉高峰培育學科,獲企業和地方共建資金6729萬元。”安徽醫科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邱志海介紹,安醫大還就高峰學科建設經費管理、學科專業設置等出臺了相關的管理辦法和調整優化改革方案,以期提高學科專業內涵建設水平,提升服務產業創新發展能力。
緊扣現代農業發展和安徽十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安徽農業大學以新農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設為抓手,加快專業調整優化、改造升級,重點布局生物育種、智能農機裝備、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工科和交叉學科,新增智慧農業、生物育種、智能制造等8個新專業。在招本科專業中,51個專業直接服務十大新興產業和現代農業,占比73.91%,學生數占在校生總人數的74.93%。
人才好不好用,市場和行業說了算。“我們學生實習的情況怎么樣?貴單位對學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有什么建議?”這個暑假,蚌埠醫科大學藥學院黨委副書記李方虹帶隊去各實習點拜訪,掌握一手資料后再與實習單位就實習生派遣、學術交流、畢業生就業等座談。“像這樣的訪企拓崗一年最少兩次,所有實習點全覆蓋。不光要摸清實習學生的狀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重要的是了解就業市場,強化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努力拓寬就業渠道。”李方虹介紹。
抓體系建設
推動教育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
2023年7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成電路先進材料與技術產教研融合研究院”在安徽大學揭牌,這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六個研究院,填補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集成電路領域新型研發機構的空白。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安徽大學在主動融入地方的路徑中努力解決和突破集成電路產業瓶頸問題的創舉。
集成電路被譽為高端制造業的“皇冠明珠”,是我國重要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近年來,安徽搶抓戰略機遇,重點圍繞合肥等城市及時布局集成電路產業。
產業有需要,高校來回應。圍繞產業的創新需求,安徽大學聚焦“材料科學與工程”一流學科建設,搭建“集成電路先進材料與技術研究設施”。學校先后建成了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行業應用一體化的產教研融合的綜合平臺,建成集成電路科研基地及高端人才培養基地,支撐安徽泛半導體行業發展,辦出了“材料科學與工程”一流學科的鮮明特色與區域優勢。
近年來,安徽立項建設首批14個省新型產業共性技術研究中心、15個省鄉村振興協同技術服務中心。已建、在建和預研的12個大科學裝置中11個有高校參與,涌現出新一代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量子計算用極低溫稀釋制冷機、世界首臺套醫療級無線智能超高清腔鏡系統等一大批原創性科技成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連續3年以10%左右的速度遞增,2021—2023年,安徽科技進步一等獎中,高校占比達63%。
安徽還為高校科研人員豐滿羽翼。自2022年起,安徽在國內率先從省級層面組織高校編制年度科學研究項目計劃,實施省屬高校科研業務費制度,增設科研創新團隊、高校優秀青年項目、高校杰出青年項目等類別,籌集6.6億元用于高校有計劃有組織科研攻堅。在安徽省高校重大或重點科研項目遴選立項過程中,明確提出“企業委托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可以重點列入”,引導企業參與基礎研究,建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貫通機制。
據悉,目前安徽已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實行單項考核,全方位激發高校開展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與創新活力。持續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在全省28所高校全面推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科技成果轉化模式。2023年,全省高校立項橫向項目11319項,同比增幅21.9%;2024年上半年,省屬本科高校到賬橫向經費10.44億元,同比增長50.15%。
除此之外,安徽還在加速爭創建設國家區域高校技術轉移轉化合肥中心,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任務,搭建立足安徽、輻射長三角、鏈接中部地區和長江經濟帶的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
抓結構優化
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
如何打破高校和產業、企業間的壁壘,從機制上為區域創新賦能?安徽高校作出了自己的嘗試。
為高質量發展儲能賦能,首先要把載體建設好。2024年,安徽成為全國首批試點建設區域高等研究院,并開展研究生招生的兩個省份之一,建設啟動以來,按照“市場主導、政府主推、院校主研、企業主用”原則,著力打造“四鏈一體”的統籌平臺、樞紐平臺、協調平臺、功能平臺,并制定關于建設安徽高等研究院的意見,形成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目前,高等研究院2024年校企聯合科研與人才培養項目首批參與企業71家,聯合培養項目207項,共招錄碩士研究生496名、博士239名,成為安徽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載體和重要平臺。
為構建產教融合新生態,安徽多措并舉,打出系列“組合拳”。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立項建設199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服務新興產業占比約86%。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從行業企業、科研院所首批選聘301名產業教授參與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修訂出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辦法和標準,遴選建設25家省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2018年以來連續認定“雙師型”教師6735人次。建立高校理工科教師赴企業掛職實踐工作機制,每年選派300名高校理工科教師到企業掛職實踐。深化“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改革,安徽高校在2023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一等獎14項、二等獎62項、三等獎95項,獲獎比例75.66%。
即便是在暑假,巢湖汽運有限公司無為客車大修廠二級技師潘鳳麗也時不時收到學生發來的信息,詢問汽車修理專業問題。
潘鳳麗自去年9月被聘為蕪湖市產業教授以后,每周都會花3個半天,到蕪湖電纜工業學校為汽修班學生講授發動機氣缸蓋拆裝課程。
“潘老師講得很透徹,光上理論課沒什么感覺,而實訓課上完就知道怎么操作了。”該班學生張和智說。
近年來,安徽創新用人機制,打破人才流動壁壘,樹立項目用才、崗位用才、柔性用才等理念,營造人盡其才的良好生態。每年從高校選派工科教師到企業掛職擔任企業技術副總、技術顧問等,直接參與企業生產和研發;從企業遴選優秀工程人才到高校擔任產業教授、客座講師,雙向賦能,不斷激活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引擎。
文字 | 方夢宇
來源 | 《中國教育報》、育見新聞視頻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