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黨史學習教育,周二音樂魅力,周三名人事跡……周一至周五每天14:00—14:20,“青春之聲”校園廣播站準點響起;“STEAM創想社”內,跨學科的學習與實踐,讓越來越多學生對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
走進位于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野竹灣的蘭州市第五十五中學,校園翠竹成林,四季綠意盎然。這所始建于1964年的基礎教育名校,具有厚重的歷史積淀、奮進的時代激情。近年來,在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學校不斷完善教育理念,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學校文化。
蘭州市第五十五中學是一所完全中學,如何能夠有效提升內涵,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校長蔡斌看來,學校要創新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師共同發展的機制以及長遠發展的文化,力爭使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我們聚焦課堂,圍繞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5個環節,嚴格落實精備、精講、精練、精批、精評的要求,積極實施按時進出課堂、教案作業抽查、常態教學視導‘三大行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工作的實效性。”蔡斌說。
在此基礎上,學校以建設清廉學校為突破口,持續開展清廉教育專題、講清廉故事、看清廉故事電影等“六個一”活動,用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在學生心靈埋下清廉的種子。
新學期開學,高一年級政治學科教師康真真設計了一節“古代清廉故事教育教學教案”,采用了講故事、做游戲的形式,學生普遍叫好。“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清廉之風進課堂,也讓他們種下追求美的種子。”康真真說。
追求美的教育,這也是全校教師的普遍共識。在中考和新高考環境下,如何搶抓機遇,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激發自身潛力,沖進“上游”?
“課程是學校的核心產品,開發課程就是開發學校的品牌,開發學校的未來。”蘭州市第五十五中學副校長陳福年介紹,學校分類架構課程群落、分層設置選修課程、分類選擇多元課程,幫助學生選擇與個人理想、能力、未來職業發展相契合的學科課程群,滿足引導性選擇和自主性選擇的雙重需要。
同時,在初一年級開設聽說課、禮儀課、經典誦讀三門校本課程和心理特色課程;高一年級開設聽說課和生涯規劃特色課程。各年級理化生實驗課全面開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蘭州市第五十五中學的生源一般,但在校黨總支書記彭維坤眼里,每一個孩子都有著無限的潛能。模擬聯合國大會、軟式棒壘球社、航模社等20余個社團面向全部學生開放,實現人人皆參與、個個有特長,逐步形成了“全面發展、特色發展”的培養方式。
“學生可自主選擇加入自己感興趣的社團,我們還通過提升體藝特長教學質量,突出特長生培育,拓寬學生升學和就業路徑,近年高考質量呈跨越式提升態勢。”彭維坤說。現如今,教育教學質量創出新高,越來越多的學生被心儀的高校專業錄取。
“校園廣播站不僅是傳遞信息的平臺,更是成長的舞臺。我也將繼續努力,用聲音傳遞正能量,在新時代的征程中不斷前行。”廣播站成員、高三年級5班李梓煜說。
“STEAM創想社”成立于2020年,社團成員對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們鼓勵、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團隊協作和創意思維,培養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綜合素質。”主管副校長魏惠斌說,2024年6月,STEAM創想社榮獲第二批蘭州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精品社團”稱號。
此外,學校緊緊抓住教師隊伍建設這一“牛鼻子”,突出“新教師—新秀—骨干—名師”梯級培養通道和教師發展共同體兩大抓手,建立教師的業務自修、師徒結對培養和教研組聽評課指導的三級制度,實施青藍、領軍、卓越三大工程,抓好用好青年教師、骨干教師、黨員教師三支隊伍,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持續提升。
從六年前初站講臺,到如今成為教學新秀,楊麗君坦言,自己的成長得益于“師傅”的手把手指導。“傳幫帶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和理念的延續、傳承,最終受益的是那些渴望知識的心靈。”楊麗君說,要將這份愛與責任繼續傳承下去,為更多的孩子帶來希望和光明。(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尹曉軍 通訊員 牛志強 丁南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