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謀劃,探索出了一條堅持高位推動、系統集成、聚勢賦能的教育科技人才事業一體發展之路。在教育科技人才事業一體推進邏輯中,高教系統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構建以高質量教育體系牽引人才賦能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力的嶄新格局;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強化以高水平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對接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戰略支點;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構建以高素質人才隊伍支撐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優化聯通的適配系統,最終實現服務高質量發展“1+1+1>3”的聚合突破效能。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體制機制改革
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必由之路的民族復興之鼎,離不開教育、科技、人才的三足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圍繞加快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發揮教育強國建設龍頭作用的主體性力量。深刻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重點任務,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為引擎,催生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是回答“教育強國,高校何為”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關鍵所在。
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的政策演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黨中央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加強對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的戰略設計和集中部署,更加注重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教育系統以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的全新視野,協同推進政策、機制、資源“三個統籌”向實質性轉變,教育、科技、人才自我革新的整體功能持續有效輸出。
從“協同推進”到“融合發展”,高位推動建設創新型國家。進入新時代,為把發展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黨的十八大提出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教育、科技、人才共生共促的政策指向初現,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一同被提上國家重點領域改革日程。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劃時代開創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局面,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命題,整體設計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等領域改革,提出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機制等舉措,而后接續頒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等,教育、科技、人才領域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增強。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等,為高位推動相關領域改革協同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作出總體部署和戰略設計”。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將“更加注重融合發展”列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作為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舉措,《“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實施方案》將“有效提升高等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作為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建設目標,均蘊含黨和國家對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耦合互嵌的改革深意,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政策制度框架逐步形成并不斷健全完善。
從“一體部署”到“統籌推進”,系統集成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入新時代新征程,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單獨成章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進行集中部署,并置于“高質量發展”這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之后,釋放出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的重要信號。2023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圍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強基礎研究”“建設教育強國”等主題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一體設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要“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發揮高校基礎研究及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要把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為進一步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生格局性變化指明了方向。在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教育系統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更加突出從國家利益大政治上看教育、從教育科技人才事業一體推進的大戰略上辦教育、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著力在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中架構支點、蓄勢突破。近年來,教育部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以編制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為主線,以全力推進“雙一流”高質量建設為引擎,以系統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等為抓手,加強“破五唯”“立新標”的政策協同,全新定位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戰略“兩個先行先試”任務指向,帶領高校以弘揚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集成電路緊缺人才自主培養、教育數字化等戰略行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推進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開展新一輪學科評估、完善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格局等,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以實施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推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分兩批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等,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在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體系建設中,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全面躍升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加速形成。
從“綜合改革”到“舉國體制”,聚勢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其中科技創新是核心要素,人才賦能是基礎本源,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后,多次在重要講話中強調,“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重申“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并就“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構筑人才競爭優勢”作出最新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與“健全新型舉國體制”一并提出,直指“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革新升級意蘊深遠。國家創新體系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引擎,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其整體效能的提升離不開以調結構、轉機制,促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傳播及運用迭代升級。近年來,教育部帶領高校致力于破解制約教育科技人才事業一體推進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以科學家精神鑄魂育人,對有組織科研、科教融匯和產教融合等作出系列部署,承擔起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和科技創新人才生力軍重任,著力推動戰略科技力量、科研要素配置、創新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在系統建制上,強化源頭創新的基礎學科建設,加強國家關鍵急需領域研究生培養,擴大理工農醫類研究生規模,更加注重在重大項目攻關中培育拔尖創新人才;在平臺支撐上,導向性布局數理化生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學科交叉中心、前沿科學中心,推動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和醫藥基礎研究中心,組織高校建實建強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重大科研平臺;在項目計劃上,統籌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筑基工程“101計劃”,實施“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百校千城”未來產業培育行動等,積極構建成體系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的新范式。
教育科技人才事業一體推進的高教改革重點
隨著高等教育內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教育強國建設龍頭戰略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現代大學是培育和匯聚拔尖創新人才之地,也正成為知識創新和技術轉移的中心。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邏輯中,高教系統要掌握破局之鑰,關鍵就是要把握好“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這一重要方法論,堅持以“目標—問題—貢獻”為導向,聚焦教育科技人才各領域的制度性改革,就時代之問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有力回應。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健全培育時代新人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根據“教育—科技—人才”這一歷史的自然邏輯,通過教育塑造科技、人才優勢,是新時代高校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當前,“三位一體”推進下的高校人才培養職能愈加和高校其他職能交織而存,但對標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需求,人才供給不足、學生學用脫節、缺乏實踐經驗、創新力不強等問題不可忽視。究其根源在于,高教系統在領銜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上宏觀戰略安排不足,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改革多囿于教育系統,高校內部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育人機制、外部對接產業對接國際的聯合培養機制相對不夠完善等。為實現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高教系統須秉持更加多元開放的大教育觀,在教育教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進一步走出定勢、以立促破。其中,培養目標和規格要與需求側的提質擴容結合起來,圍繞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人才等急需培育方向,形成戰略需求牽引人才培養、人才輸送推動戰略升級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培養模式和機制要以推動育人結構優化為根本,加快構建基礎扎實、結構完備、快速優化、產教對接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政產學用合作、科技產業聯動的人才培養格局;教育管理和評價要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突出強鏈、補鏈、延鏈,加大校內外政策協調、項目統籌、資源配置等投入力度;教學方式和方法要聚焦知識生產、科技創新的有效貫通,緊跟教育數字化轉型,把有機銜接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等主旨導向轉化為生動育人實踐。
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構建服務戰略導向的高水平科創矩陣。科技創新是我國科技事業和產業體系發生格局性變化的關鍵變量,是贏得大國博弈先機的戰略支撐。近年來,高教系統積極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著力解決國家對科技迫切需求和大學科技供給不足的矛盾。但在以學科為龍頭的高校辦學實踐中,存在為了學科進位而將拼盤式科研視為有組織科研的建設誤區,也存在因學科發展路徑依賴,單一學科導向的科技轉化與社會需求有所錯位等問題。為更加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教系統必須秉持大科技觀,在科技體制改革中進一步立足稟賦、以新化舊。其中,科創治理架構要從資源引導向綜合施策轉變,發揮智力資本供給優勢和紐帶作用,促進產學研用多元主體協同,加強科技創新和學科融合“雙輪驅動”、科研條件和產業動能“雙向賦效”的有組織科研體系建設;科創項目組織要從被動接單向主動對標轉變,統籌推進跨領域、多學科、大協作的科技重大攻關和前沿技術研發,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科創平臺建設要從自由生長向定向培育轉變,筑牢重大科創平臺支撐,拓展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校地融創、國際融通的科創集群,匯聚更多激發生產力變革的創新要素和科教資源;科創團隊建設要從“戴帽子”向重實戰轉變,在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中強化戰略性引領性行業人才培養,多維度將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蓄勢賦能的最大增量。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鍛造賦能社會進步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人才是科技創新和教育發展的基石,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教育發展旨歸是人的發展。長期以來,高教系統高度重視人才引領發展,第一資源優勢不斷彰顯。但對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教領域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領軍人才規模儲量不足、學科覆蓋面偏窄,師資總控下人才隊伍結構有待優化等問題;針對人才隊伍在教與研、導與學等關系處理及任務執行上的不平衡不充分現象,也存在人才隊伍引育管用機制不夠完善,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教師黨建思政與師德師風建設等亟需亮態度、加力度等問題。為做強人才隊伍關鍵支撐,高教系統須踐行大人才觀,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中進一步多點聯動、激發活力。其中,人才工作站位要再提高,建立高校引育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適配機制,將人才管理、人才激勵、人才評價等改革任務與科技、教育領域改革統籌謀劃,暢通人才支撐科技、教育的良性循環;引才育智格局要再拓寬,加快匯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讓人才引領的“質”與“量”保持在“第一方陣”;聚才賦能自覺要再增強,協同政府、企業等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打通束縛創新創造的堵點卡點,以高層次人才發展的蔚然成風,加速釋放教育教學成效與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提高人力資源質量;干事創業導向要再樹牢,突出人才鏈條與創新鏈條、產業鏈條的功能聯動,對積極探索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新領域的干部人才建立健全容錯機制,旗幟鮮明為干事者撐腰、為創新者鼓勁,凝聚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教育科技人才事業一體推進的高教改革進路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高校要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聚焦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秉持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以“聯線”架梁、以“立柱”夯基、以“拓面”壘臺,讓改革創新成為高校各領域事業大踏步跟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在“三位一體”的系統優化、循環互促、協調發展中,形成政策同向發力、要素有序流動、資源聚集融通,實現服務高質量發展“1+1+1>3”的聚合突破。
構建以高質量教育體系牽引人才賦能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力的嶄新格局。推進“三位一體”組織方式變革,須全領域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聚勢從局部探索向系統集成轉變。一是頂層設計要始于理念革新、生態更新。堅持以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為引領,緊跟教育集成化、數字化、國際化趨勢,突出服務國家需求、培育一流人才、爭創世界一流的辦學功能定位。以構建立德樹人新生態新格局為引擎,打破單向度育人壁壘,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改革落地落實。二是政策優化要傾于體系重構、模式重塑。錨定未來產業導向及“四新”專業發展優勢,圍繞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定要求,加快構建行業化、共建化、縱向化的全鏈條式人才培養體系。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行相促進,以榮譽學院機制改革為牽引,加強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提升于一體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形成人才培養與學科知識生產更為融合的模式轉變。三是組織建構要基于開發機制、質保機制。創新多元化體系化的教學組織模式,促進“三位一體”協同推進人才自主培養的資源結構、規模體系、發展質量、產出價值等達到協調和優化。健全校內質量監控與校外評價反饋互通的“內外循環”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優化全過程數智化教學管理服務系統,確保人才培養的質保理念、質保標準、質保文化、質保效果有機統一。四是提質增效要合于協同融智、對接融通。加強協同治理,推動學校與上級部門、屬地政府等政策統籌,完善與企業、社會協同育人經費籌措合作機制,促進校友、鄉賢支持辦學的力量凝聚與資源貫通。強化產出導向,推動工程教育體系重構、能力重塑、評價重建,健全校企育人深度融合機制、軍民融合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高質量國際合作辦學機制等,針對性培養攻克最急迫技術難題的實戰型人才。
構建以高水平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對接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戰略支點。牢牢把握科技命脈和發展主動權,須全鏈條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聚智從破冰突圍向自立自信轉變。一是系統布局要堅持“四個面向”、推動范式變革。實施前沿科技創新布局和有組織科研戰略行動,把改革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戰略大坐標中謀劃推進。順應“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周期縮短新形勢,緊隨“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新前沿,有組織推進“戰略—前沿—市場”導向的體系化科學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二是策源突破要注重學科融合、加強集群躍升。構建以一流學科培優行動為牽引的高質量創新學科體系,加大基礎學科源頭支撐、傳統學科轉型升級、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培育壯大的改革力度,探索“學科+產業”發展新模式。以重大任務為牽引,構建校內外跨領域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攻關聯合體,打通“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鏈條,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始性突破、從“1到100”的集成性創新。三是夯實基底要優化平臺建設、促進單元協作。集聚配置全球創新資源和地方創新要素,鼓勵跨校跨界跨國的科創平臺建設,協同推進新型研發機構改革,做到目標任務實、研究團隊實、物理空間實、投入保障實、建設效果實。創新國家級科創平臺共建模式,加大對引領性顛覆性技術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強大型儀器設備集約管理和共享服務,以“智改數轉網聯”推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四是創新驅動要加快成果轉化、實現“四鏈”融合。優化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和高質量技術轉移中心布局,促進創新要素和產業資源精準銜接、高效互通、融合發展,實現從要素驅動發展向創新引領發展轉型。完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打造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創新服務機構等高效協同,知識、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聚合的創新生態,以科研方向、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新連接,釋放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新動能。
構建以高素質人才隊伍支撐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優化聯通的適配系統。形成戰略科技力量和產才融合格局,須全方位激活創新主體和人才活力。一是人才引聘要搭建布景、優化結構。圍繞支撐建設世界重要科學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依托地方“人才飛地”和引才平臺,形成學校黨委領導、校院聯動、部門協同的人才工作格局,放眼全球招引“高精尖缺”學術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充分運用雙聘、增設產業教授崗等柔性引才方式,破解城市及學校能級對高層次人才虹吸力不夠強等掣肘,加快構建以國家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為梯隊主體的科創人才群體。二是隊伍培育要靶向建設、激勵支持。將多維引才引智與培育本土高潛力人才結合起來,建強專職科研隊伍、培育交叉創新型團隊、創新產學研協同育才模式,有組織地培育能承擔國家重大戰略或前沿科研任務的一流人才隊伍。破除團隊組建的行政壁壘,優化系列人才支持計劃的政策導向,為科學家慧心鉆研、多出優秀成果營造更加寬松良好的氛圍。三是考核評價要分級分類、注重績效。尊重學科發展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職稱分類評價、崗位分層評價機制,建立健全更加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基于人才貢獻度績效評估,探索遞進式人才發展模式,推動產教結構效能充分提升、產才結構質量全面改善。四是生態營造要管服并舉、嚴慈相濟。探索快速響應科技創新和產能變化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容錯機制,加快完善人才綜合服務體系,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構建黨建與業務“一融雙高”新生態,加強教師黨建思政與師德師風建設,全周期構建和諧發展的新型導學關系,讓教育家精神在人才團隊的發展目標、組織文化、運行機制中弘揚彰顯,努力建成以高素質人才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集聚地先行地。
【作者吳正國:江南大學黨委書記】
(原載2024年第15/16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