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米,從重慶輕工職業學院(以下簡稱“輕工職院”)校大門到報到點距離;650米,從新生報到點到宿舍樓距離,這段路,該校食品工程系食品加工技術專業2011級學生寧瑞(化名)走了十個年頭。
為啥要走十個年頭?原來寧瑞是該校2014屆畢業生,肢體殘疾,聽力、智力障礙。在輕工職院,從大一起,他就跟隨教師團隊做實驗,感受到了滿滿的關愛。畢業后十年,每年學校舉行畢業典禮、新生入學活動,他都會回來幫助學弟學妹。
近年來,學校致力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納入青年人才培養全過程,引導青年學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數字技術像一束光亮,可以融化孩子們生活中的困境。”校長蘭剛認為,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數字技術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提供重要手段。
面臨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為解決課堂教學自動化、常態化、規模化分析難題,學校聯合多個單位,研制出“課堂教學智慧評價系統”,并以課堂數字化畫像為重點、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開創了數字化教育新模式。
楊陽是輕工職院“毛澤東思想概論”課的教師,在楊陽看來,教學,就是不斷解惑。如果沒有準確把握學生面臨的問題,就難以激發興趣和思考,也談不上引導。
如何找準問題?楊陽通過學校數字化平臺,收集學生日常生活的問題,慢慢地,她聽到不少心里話:
“成績不好,人生還會有舞臺嗎?”“大學生活應該怎樣度過?”……研究學生,才能找到問題。在輕工職院,學生時常收到問卷,也可在線上留言。教師通過分析,了解學生心理動態,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提供參考。
發現問題只是起點,找準問題還須科學研判。“要從個性問題中尋找共性問題。有時候,從一個問題切入,把一個問題掰開揉碎講透,能帶動更多關聯問題獲得解決。”楊陽說。
如今,楊陽的教案里,每個討論點都有對應的例子和觀點,引導學生觸類旁通。
“形勢與政策”教師李雪驕立足教學需求,將數字化手段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通過學校課堂數字化統計發現,學生小張總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李雪驕邀請他往前排坐,小張回了一句:“老師,我只想做一個對社會既無害也無益的人,可不可以?”
課后,李雪驕走到后排說:“也許你想‘躺平’,那是因為沒有正確認識自己,要試著走出封閉的世界。”小張聽后若有所思。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首先不怕學生問問題,就怕學生不提問題。接下來,李雪驕圍繞個人價值問題,通過在線收集學生信息、即時統計匯總、實時動態呈現。
隨后的一節課上,幻燈片上列出一連串來自學生的問題:“我和家人過得好就行了”“追求個人的‘小確幸’,不應該嗎”……小張抬起了頭。
李雪驕進一步解釋:“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從古至今,每個人都是家庭和國家的一員。時代在進步,奮斗才能跟上火熱的發展形勢。”
在學校專業課建設上,虛擬現實設備將整部方程式賽車的零部件“拆解”,一覽無余地“送到”學生眼前。同時,仿真軟件數字化再現了一根碳管的變形過程。對學生專業學習來說,數實一體教學很重要,可以更好促進學生知識技能體系與產業對接。
“教育數字化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與批判思維、交流素養與合作素養的提升,會讓學生們擁有煥發光彩的人生。”學院黨委書記張光春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楊國良 通訊員 崔靜)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