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小新)10月21日,“讓理想照進現實:教師和管理者如何走向教育彼岸——《教育的彼岸》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辦。《教育的彼岸》三部曲作者、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褚宏啟,北京市正澤學校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烈,《中國基礎教育》雜志主編孫金鑫,《中小學管理》雜志副主編謝凡出席活動,并就何為理想的教育、如何將教育理想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分享。
新書分享會現場
《教育的彼岸》是為中小學教師和管理者量身打造的“通俗教育學”,共有三卷,分別為《教育的彼岸(一):走向現代教育》《教育的彼岸(二):培育現代人》《教育的彼岸(三):建設現代學校》。三卷本以“現代精神”為邏輯主線,揭示了現代教育的本質,闡釋了如何以現代教育、現代學校培育現代人,進而建設現代國家。在書中,褚宏啟以對教師和學生的深切關愛,將宏觀政策、理論研究、微觀實踐充分融合,語言通俗、啟發深刻、滿懷期許,力圖為每一位基礎教育實際工作者提供解決實踐困惑的針對性思路,使實踐者看得懂、用得上。
活動中,四位嘉賓圍繞基礎教育現代化的多項熱點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褚宏啟指出,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入推進綜合改革,要從宏觀層面、區域層面貫穿到課堂教學,給予教師更多的賦能和支持。落實新課標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對于實踐中常見的“高大跨深”(“高”即培養高階素養,“大”即大單元教學,“跨”即跨學科教學,“深”即深度學習)等觀念和做法,應更加注重高階素養和深度學習,關注學生精神的成長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不能只關注“大”和“跨”的知識組織形式。
李烈認為優質課堂要關注學生的狀態,關注學習生成,創設安全的課堂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促進學生深度思考。
談到基礎教育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基,嘉賓們認為,中小學要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寬松、自由的土壤。創新能力培養,要解決“能不能”“愿不愿”“讓不讓”的問題。“能不能”涉及學生的創新思維,每一位學生都有創新能力,要鼓勵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愿不愿”涉及學生創造性人格培養,解決的是學生愿不愿創造的問題;“讓不讓”涉及評價制度改革,要為學生創造提供廣闊的空間。
針對學校治理體系現代化,嘉賓們強調,學校治理也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依據,從單一主體的政府管理走向多元共治的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治理不能只停留在宏觀層面,而是要下沉到學校層面、班級層面,要推動教師、學生參與。學校治理既是學校改進的過程,也是教師和校長專業素養提升的過程。為了實現善治,校長、書記需要具備五種領導力,即變革型領導力、道德領導力、分布式領導力、教學領導力、學習領導力。普通教師也具有專業影響力,應激發每位教師的領導力。
在互動環節,嘉賓與讀者進行了深入討論。褚宏啟表示,從此岸走向彼岸,要歷經諸多艱難,但“惟其艱難,才有價值”,教師要充滿信心,把握正確的方向和目標,通過積極作為,讓理想照進現實,走向教育彼岸。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