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機器人技術在各行業目前運用十分廣泛,信息技術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前沿,我們今天學習的簡易機器人制作……”這是文山東實驗小學的一節普通的科學課,也是云南省文山市開展課程改革的縮影。
在教育深度改革中,文山市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探索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發展之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課程資源實現多元化
“根據國家課程標準,我們結合本地實際,對課程進行優化整合。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比重,如開設了具有文山特色的民族文化課程、紅色文化課程等。”文山市教育體育局繼續教育中心副主任李國躍說。
據了解,文山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傳承文化,目前共開發了9門地方課程和60余門校本課程,涵蓋民族文化、國防教育、藝術、體育、科技等多個領域,形成了課程資源庫,擁有各類課程資源上萬件,有效豐富了課程教育資源。
在文山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內,骨干教師李艷從主校區東風路校區來到分校區新聞路校區授課。她生動有趣的課堂,讓原本對數學感到頭疼的孩子們燃起了濃厚的興趣。李艷不僅傳授知識,還與分校區的教師們分享教學經驗,共同研討教學方法,帶動了分校區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
另一邊,文山市第一初級中學正在上一堂精彩的語文課,主校區與分校區的學生開展了同步課堂。屏幕那端,主校區的優秀教師激情授課;屏幕這端,分校區的學生們積極互動。無論是精彩的情景表演,還是深入的問題探討,都能完成實時傳遞。
除了知識性課堂教學,文山市在集團化辦學中還推出了特色課程聯合開發的新舉措,不斷豐富學生成長路徑。如文山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就整合各校區優勢聯合開發了一系列特色課程。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課程在不同校區輪流開展,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跨校區選課上課。
集團化辦學讓文山市優質教育資源得以流動共享,讓“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得以落地生根,實現了課堂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已在各集團校隨處可見。
師資隊伍實現一體化
“校長,我想去分校支教,這是我的申請,請您批準。”文山市第一初級中學周洪晶在深入思考后,鼓足勇氣敲開了校長辦公室的門。
“周老師,十分感謝您對學校工作的支持,分校也是我們集團內學校,既然你有這樣的想法,我們派你去,支教的政策待遇和目前在學校的待遇照舊,希望你將分校英語學科帶出成績。”校長李軍說。
周洪晶作為文山市第一初級中學英語骨干教師,目前已到分校工作了3年,在分校期間,她不僅承擔了英語教學任務,還積極參與學校的教研活動,與分校的教師們分享教學心得和方法。在她的指導下,分校的青年教師迅速成長,教學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文山市薄竹鎮老回龍中心學校就是學區內教師一體化使用受益的典型。作為文山市義務教育階段學區化辦學的深刻實踐者,我將繼續與大家一起,爭取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取得更大突破。”2022年主動申請從文山市第三中學調整到同一學區的薄竹鎮老回龍中心學校任教的教師張國祥說。
據了解,文山市在推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中,在全市設立5個學區,15個鄉鎮中心學校全覆蓋,學區內、集團內教師共享使用,定期開展人員交流輪崗和跟崗培訓。2024年通過學區化均衡調配教師資源,從城區選派骨干教師到鄉村任教21人,從鄉村選派年輕教師到城區浸入式跟崗101人,促進師資均衡配置。
教師資源一體化,優質教育資源就得到最大化,教師成長更是成為全市頭等大事。在市級層面,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培訓模式培養“名師”,先后培養優秀校長、省級教學名師和骨干教師28名,州級教學名師和骨干教師137名,市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403名,名師效應逐步取得成果。
改革成果實現城鄉共享
在文山市薄竹鎮老回龍中心學校落水洞小學的教室里,孩子們正聚精會神地看著大屏幕,屏幕那頭是來自文山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核心校的優秀教師正在講授一堂生動的語文課。通過在線課堂的實時傳輸,鄉村學校的學生能夠與城里的孩子一同聆聽精彩的課程,積極參與互動。
在文山市推進集團化辦學的征程中,一場教育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為鄉村學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各學區、集團匯聚各成員學校的優質課程資源,建設具有學區化、集團化特點和地域特色的優質課、公開課、示范課資源庫,開展100余場專題研討活動,參與教師達4000余人次,學區長學校送教示范課350余節,以名師工作室及聯盟學校為單位,組織開展學區活動200余次,打磨學區教師示范課220余節,實現課程教學共研共享。
讓優質教育資源“動起來”,優秀師資“沉下去”,教育教學共研、學校共建、成果共享……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打破了鄉村學校師資薄弱等難題,縮小了城鄉、校際教育差距,文山市教育事業發展正從較大的城鄉差異闊步邁向優質均衡。
“未來,文山市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教育改革,不斷創新舉措,完善機制,努力打造更加優質、更加公平、更具特色的教育,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貢獻。”文山市教育體育局局長江衡說。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特約通訊員 王富云)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