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普通高中(簡稱“縣中”)是城鄉關系的紐帶,肩負著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使命,承載著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縣中相較市域高中,在教學資源、教學質量等方面固然存在差距,但如果立足縣域實際、挖掘資源優勢,同時堅守學校傳統、創新發展路徑,縣中同樣能夠提升育人水平,走出特色化發展之路。
河南省林州市是紅旗渠精神發祥地。作為林州市的一所縣中,林州市第一中學承載著弘揚紅旗渠精神的天然職責,而紅旗渠精神也成為學校發展的重要特征和優勢資源。學校從學生的真實生活情境出發,挖掘當地教育資源,開發適合自己學校的特色課程,探索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縣中辦學品質的可行之路。
一、構建以紅旗渠精神為核心的德育課程體系,筑牢發展之基
20世紀60年代,林州人抱定“寧愿苦戰,不愿苦熬”的信念,歷盡千辛萬苦,克服千難萬險,修建了人工天河紅旗渠,鑄就了不朽的紅旗渠精神豐碑。在紅旗渠建設時期,林州市第一中學師生就自帶糧食和工具前往崇山峻嶺之間,投身于熱火朝天的建設之中,將青春與汗水揮灑在涓涓渠水里,鋪就了學校的精神底色;在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的新時代,作為林州人才培養和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林州市第一中學更需要堅守“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將這一精神之魂作為立校之根本、發展之動力,不斷提升鑄魂育人水平。
林州市第一中學立足精神之城的縣域特色,構建以紅旗渠精神傳承為核心的德育課程,強化“傳承紅旗渠精神,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價值體認,形成了“1238課程體系”。
“1”是指以立德樹人為課程設計的核心和目的,以紅旗渠精神作為資源和素材,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將其融入課程內容中。“2”是指確立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和學生的聯動作用,互助互促,共同推進課程體系建設。教師帶頭弘揚傳承紅旗渠精神,將“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特質體現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用教師的狀態影響學生狀態。同時,學生在生活和成長中了解到的與紅旗渠相關的知識,也可以作為教師補充教學的素材。“3”是實施“學、思、行”三個步驟,建立“理論+實踐”的運行機制。“學”是要原原本本學習紅旗渠相關的歷史、紅旗渠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紅旗渠時的講話精神;“思”是反思和感悟,師生要堅持問題導向,對照精神找差距,深刻剖析原因,找到問題癥結,明確努力方向;“行”即篤行,面對困難與挑戰,不認命,不服輸,敢拼敢闖敢干。“8”是指借助“講、讀、唱、畫、看、館、研、課”八種方式,落實“學、思、行”運行機制。具體包括學校開展校長、班主任、教師、學生多層面宣講活動,讓每一名師生都成為紅旗渠精神宣講人,人人能講紅旗渠故事,人人會講紅旗渠精神;舉辦讀書會、紅旗渠故事會等活動,使學生學深悟透,汲取精神營養;唱響紅旗渠歌曲,打造激情燃燒的校園,提振師生精氣神;舉辦以紅旗渠元素為主的書法、繪畫、手抄報比賽,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使學生發現美、體驗美、創造美;組織觀看有關紅旗渠的影視片,讓學生回到激情燃燒的修渠歲月,真切感受先輩篳路藍縷的奮斗精神,深切體悟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和身為紅旗渠精神傳人的自豪,激發向先輩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建設紅旗渠精神教育館,展出歷史圖片、實物、文字報道、視頻資料;依托紅旗渠工程、紅旗渠紀念館、紅旗渠精神教育營地、林州特色產業基地和林州紅、綠、藍三色文旅資源,打造學校研學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研學活動;開發紅旗渠校本教材,融知識性、實踐性、趣味性于一體。學校盡可能用多種方式讓學生不斷浸潤在紅旗渠精神中,從中汲取力量,塑造自我。
按照學校“1238課程體系”要求,教師結合班級需要和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尊重學生自主選擇,設計活動主題和目標任務,自選具體活動方案,鼓勵學生在課程設計、活動開展、探究體悟中全身心、全過程參與,引導學生親身感受、自主發現、個性化生成。“重走千里長渠,賡續紅色血脈”遠足活動是高一新生入校第一課。高一全體師生沿紅旗渠徒步,家長代表提供后勤保障。活動結束后,師生會以多種方式展示心得體會。學生可以在長途跋涉中切身感受先輩修渠創業的艱辛;教師、學生、家長在共同的目標下團結協作,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和默契。此外,學校還鼓勵各年級、各社團自主設計特色研學活動,如尋訪修渠人、與長渠合影等,不斷豐富和優化紅旗渠精神傳承課程體系。
二、完善以縣域特點為基礎、家校社協同的課程體系,激活發展之力
縣中與城區的高中相比,育人目標并無二致,但在課程設置、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等方面確實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縣中需要充分借助校外資源彌補劣勢,走出一條課內外融合、家校社一體的特色之路,助力學生多元發展,提升學校辦學品質。林州市第一中學依托縣域資源,歷經多年探索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拓展提升課程體系。
1.課內外融合的學科課程
林州位于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風光雄奇;匯集中原、三晉、燕趙三重文化,歷史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獨特的山水風貌、悠久的歷史文化、日新月異的發展局面交相輝映,為教育教學提供了寶貴資源。學校盤活資源優勢,著眼學科課程育人的綜合性、實踐性,延伸課堂邊界,打造課內外融合的學科課程體系。學科課程體系遵循“課堂—拓展—綜合”的設計原則。“課堂”居于主體地位,重在夯實國家課程。“拓展”則要依托當地資源,將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社會實踐相結合,旨在提升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推進國家課程高質量落地。如走進太行大峽谷研究地質變遷、利用氣象觀測站觀察氣象變化、借助太行水鎮分析水文現象、考古殷墟、發現境內春秋戰國貴族墓葬等,受到學生歡迎。“綜合”包括學科內任務和跨學科任務,通過搭建項目式、探究式學習平臺,促進課堂內外、多學科之間的貫通融合,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用好縣域資源,開發課內外融合的學科課程是國家課程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積極嘗試,是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合理建構,能夠提高國家課程的實施質量。課內外融合的學科課程為學校發展注入了鮮活力量,對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實現了有效賦能。
2.協同共育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課程
高中階段是發現和發展拔尖創新人才的關鍵時期。林州市第一中學匯聚多方智慧,整合線上線下資源,依據拔尖學生自身發展需求,打造“家校協同、大中初貫通、校內外一體”的拔尖人才培養課程。
拔尖人才培養課程面向志向遠大、素養出眾、綜合成績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開設,學校通過自愿報名、考查選拔的方式確定人選并單獨組班。班級為每名學生配備成長導師,關注學生成長態勢,指導學生自主發展,并定期開辦家長講堂,邀請教育專家、優秀校友、班主任為家長指導授課,融合家校一致的育人力量。在培養模式方面,作為縣域中學,學校根據學生需求,匯集多方智慧,實施貫通式、聯合式的多元化培養模式。學校注重與高等院校的溝通,選派教師到大學參加學習培訓,打造具有跨學科、大中初貫通能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導。同時,學校組織拔尖學生到目標大學參觀學習,邀請各類大學名師學者、畢業校友到學校講學,并開設大學先修課,加強生源基地建設,激發學生興趣,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認知;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向初中延伸,了解初中學校課程開設、拔尖學生培養策略,選派拔尖學生代表、學科教師到初中學校進行學法指導和專題講座,組織初中拔尖學生到校參加夏令營活動,加強學段間銜接,實現貫通式培養。為打破教育資源不足的瓶頸,林州市第一中學還組織培優團隊,聯合教研,精準指導;組織名校學生互訪,讓他們在相互交流中增長見識、提升能力;與多所名校結合,共享實驗設備、圖書資料、培養方案等教學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聯合名校名師,創設“線上+線下”雙師課堂,使課程設置更加豐富,學生發展更為多元。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學校的拔尖人才培養課程從學生的興趣、專長出發,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綜合學校、家庭、社會因素,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建立自主學習平臺,使有能力的學生得到更加充分的發展。
三、探索以面向未來為目標的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引領發展之路
縣中的生涯教育對于縣中學生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相比城區學生,鄉鎮學生的自主生涯規劃意識和專業選擇能力相對較弱,同時他們所能借助的外力和資源也較少,因此學校的生涯規劃教育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林州市第一中學基于學情、校情大力探索面向未來的生涯教育課程,幫助學生廣泛接觸各行各業,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設定職業生涯目標,制定職業發展路徑。
生涯教育課程以校內校外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學校設置心理健康和生涯規劃研究指導中心,聘任專職指導教師定期為班主任、任課教師舉辦生涯規劃培訓,指導他們將生涯教育融入班級日常管理和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學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兩周一次的心理健康和職業生涯規劃課,通過組織性格特質、興趣特長測評和職業簡介、視頻展播、在線體驗等方式幫助學生喚醒生涯意識,評估生涯定位,制定生涯規劃。每學期邀請家長、校友、社區志愿者到校開設生涯教育講座,分享社會實踐經驗和行業特點,為學生提供鮮活生動的現實素材。
社區體驗是學校生涯教育的必要補充,主要通過讓學生多方面接觸社會,了解當下社會發展的現狀。學校組織學生通過社區走訪和居民訪談等方式了解公共設施、企業商鋪、鄉土面貌等變遷歷程,思考個人職業方向和發展目標。特別是在參觀林州市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涌現出的美麗鄉村和現代化企業時,學生可以親身體驗農村在居住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顯著改善和企業的研發成果、創新氛圍,深入了解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果,進一步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此外,學校還組織學生開展社區服務,參與志愿活動,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增長知識和技能,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溝通與表達能力,鍛煉團隊協作與領導能力。
校內外相結合的生涯教育課程使學生建立了清晰的自我認知和生涯發展認知,堅定了人生理想,進而不斷彌補短板、發展優點、優化綜合素養,為未來職業生涯中應對各種機遇與挑戰奠定堅實基礎。
林州市第一中學秉持“許黨報國、五育并舉、多元發展、學創俱佳”的育人理念,立足“精神之城,山水林州”的縣域特色,大力開發特色課程,使學生獲得關于自我、社會、自然的個性化真實體驗,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發展完善核心素養,為適應未來社會的快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元付宏 郭高巍 作者單位系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學)
《人民教育》2024年第2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