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英語解釋“雙龍戲珠”的圖案?這是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2021級本科生林陳陽最近思考的問題。近日,他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全球治理與中國方案”田野考察國情調研,與留學生們一同來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廳。
在展出的歷史文物“雙龍戲珠”雕刻前,留學生們饒有興致地詢問圖案的含義。“我解釋道,它寓意著吉祥如意,象征著中國人對和平、繁榮的追求。”林陳陽說,在日常交往中講好中國故事,不僅需要較好的語言功底,更要對中華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扎根中國、放眼世界。西南政法大學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突出涉外法治人才的分類培養。學校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 余所頂尖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累計培養各級各類涉外法治人才近4000人。先后入選國家涉外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國家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培育)。
基地育人是學校卓越人才培養的一個縮影。2013年,西南政法大學開設首屆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養實驗班(2024年更名為“涉外法治拔尖人才培養實驗班”)。該實驗班積極探索“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國內—國外合作培養”機制,提高外教課、雙語課程設置比例,與歐美國家聯合開展海外課程項目。
在中國—東盟法律研究中心,國際法學院2022級學生蘇坤宇正在撰寫一篇簡報。“我們不僅要學習歷史學、政治學、國際關系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還要定期制作簡報、編譯報告,實時關注一些區域和國家的新聞動態。”蘇坤宇說。
走出去,不僅需要熟悉國內外法律制度,還要先過語言關。2016年,西南政法大學在全國率先開設以雙語雙法為特色的“一帶一路”法律人才實驗班(現已經為“區域國別法治特色人才實驗班”),培養能夠熟練掌握一門以上東盟國家語言及英語,熟練運用我國法律、東盟國家法律從事國際談判、處理國際法律事務的“雙語雙法”涉外法律人才。該班與15所海外高校、9所國內外律所、3個東盟國家司法機構等開展多維度協同培養,該班也被評為西部唯一的教育部部省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品牌。
“走出去”的同時,也要“引進來”。2019年以來,依托重慶市國際化特色高校建設項目,從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引進高層次專家及智庫專家40余名,極大地推動了學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
涉外法治人才需要靶向式培養,學校依托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和涉外法律實務密集的大中型企業,加大力度支持學生參與各種學科類國際競賽,如Jessup國際法模擬法庭比賽、紅十字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競賽、VIS Moot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競賽等國際頂尖賽事,“以賽促學”提高了學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成效。
“仲裁庭是否應該拒絕受理仲裁請求?”在研討室,學校“貿仲杯”代表隊展開了激烈討論。“貿仲杯”由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舉辦,是國內規格最高、影響最大、參賽學校最多的模擬法庭比賽之一。2024年,學校榮獲第二十二屆“貿仲杯”全國二等獎,蟬聯最佳文書獎。
“在西政學習九年,我有幸接受了國際法學‘本—碩—博’貫通式培養。從本科階段基礎性必修課、興趣性選修課,到碩士階段的專題式前沿課程,再到博士階段的體系化學術訓練,自己在不斷朝著卓越涉外法治人才的目標邁進。”學校國際法學院博士生侯之帥說。
西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樊偉表示,學校將圍繞“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大國家戰略,繼續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形成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楊國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