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蘋果價格持續走高,趁這會大棚空著,抓緊種上蘋果,以后冬天也能有新鮮蘋果上市,肯定能大賺一筆。”面對今年西藍花價格的頹勢,寧夏賀蘭縣立崗鎮西藍花種植大戶、“頭雁”馬金寶動了轉行的心思,四處打聽、訂購蘋果苗,想在年前搶種。
然而,1月2日“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訓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鄒志榮和經管學院教授牛榮的到來,給他的熱情澆了一盆冷水。
“蔬菜可以通過調節溫度早熟,但蘋果的生長規律完全是根據品種來區分早熟晚熟的,不可能通過調高溫度催熟。”鄒志榮說。
“蘋果苗馬上就要買回來了,幸虧兩位導師今天來我這兒,才能及時止損!”馬金寶后怕地說。
4天時間里,兩位教授奔赴寧夏賀蘭縣14個農業產業基地。在大棚里,他們仔細查看作物的生長態勢;在生產車間,認真研究產品工藝,針對選種育苗、田間管理、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給出精準“藥方”。
2022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共同啟動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作為培訓基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年均培訓1600余名“頭雁”,覆蓋全國8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春節期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頭雁”導師們都將走進田間地頭,對“頭雁”工作站學員進行回訪,為學員們解決實際生產問題,送去知識與技術。
在陜西西安長安區,8年前回鄉創業的高濤創新開展稻田水產套養,重現了“十里蛤蟆灘”的風光。2022年入選“頭雁”后,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支持下,他又帶動周邊村民利用閑置宅基地開辦民宿,發展農產品加工與銷售業務,實現年收入400余萬元。如今,他的“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農民不缺熱情和干勁,缺的是技術和對市場的敏感。作為‘頭雁’導師,能夠用現代農業產業知識和經營理念在農民的事業中出一份力,幫助農民走向共同富裕,既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擔當。也是農業院校廣大師生獻身三農,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自身力量的一條有效路徑。”長期奔走在田間地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頭雁”導師郭亞軍對三農有著深厚的感情。
在陜西銅川,王益區“頭雁”范亞俠表示,她作為銅川市王益區民間文藝家協會秦繡創作基地負責人,計劃在第三階段返校學習時,帶上她的秦繡成品和半成品,在班級交流環節進行展示和現場操作,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秦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她的這一想法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張蚌蚌建議:積極申請鄉村工匠名師、省級、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擴大影響,使秦繡技藝得到傳承與發揚。
“平時培訓多是上課,重在講技術和知識,講市場發展,對學員的項目只停留在他們的講述上,實際走進他們的養殖基地、走進田間地頭,才能解決實實在在的難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鄧豐產說,“頭雁”項目對教師而言也是一個學習平臺,可以更深入了解一線實際問題。
2025年1—3月,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園藝學院等9個學院的43位各領域的專家教授,將走到安徽、青海等7個省71個區、縣,回訪589個農戶,深入基層一線,持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專家們對能當場解答的問題絕不拖延,對于專業不對口的問題,由教授們詳細記錄,并留存學員聯系方式,帶回學校幫助對接解答。
鄉村正煥發著新的活力。近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著力探索高校服務鄉村之路,以“頭雁”帶動雁陣,憑借深厚的農業學科底蘊,聚焦農業產業升級、生態保護、鄉村治理等領域,開展科技幫扶、人才培訓,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走出了一條扎根鄉土、多元融合的鄉村振興服務之路。
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頭雁”們的創業模式精彩紛呈。有的辦起農業服務平臺,如寧夏植安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的何慧娟,以“農資+基地+技術服務”的模式,為現代農業添動力;有的聯農帶農,像馬福倉的寧夏福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著周邊農戶種了2萬多畝高原冷涼蔬菜;還有開展技術創新的,如研發“富硒”番茄、開發八寶茶等。
回訪中,寧夏“頭雁”班班長馬俊蛟滿懷憧憬:“大伙學習技術和管理的熱情很高,咱得抱團,把‘頭雁’項目打造成響當當的品牌,讓咱們的產業振興振翅高飛!”(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董魯皖龍 通訊員 楊遠遠 吳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