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這一節日,作為一條傳統文化的紐帶,將全球華人緊密聯系在一起。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這一天,無論身在何方,他們都將共同舉杯,遙相慶祝,辭舊迎新,歡賀新年的到來。
我自2021年到英國留學,至今已經在英國過了3個春節,即將在英國度過第四個春節。過去幾年的除夕夜,我還在劍橋念書。通常,我會邀請學校熟悉的朋友和同學來宿舍一起包餃子。除夕這天,我早早就騎車去附近的中國超市購買餃子皮、面、肉、菜等。等到夜幕降臨,朋友們提著大包小包的紅酒、飲料和零食聚集在我小小的廚房里,一場包餃子派對就此展開。
過年吃餃子這件事,相傳是中國明代時出現并流傳開的。餃子諧音“交子”,意為“新舊之交的子時”,取“更歲交子”之意,寓意喜慶團圓。但大多數外國人并不甚了解,在他們看來,“包餃子”這件事情饒有趣味并充滿中國特色。因此,我的餃子派對總有不同國家的人參加,包括英國、德國、新西蘭、土耳其、伊朗等。雖然我亦對搟面皮包餃子的事一竅不通,但作為一名中國人,我仍煞有其事地盡力展現我并不嫻熟的包餃子技術。于是,他們興致勃勃地把這當作一次體驗中國文化的機會。來自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為了慶祝中國的傳統春節,大家圍坐在桌子邊,拿出一張餃子皮,蘸點水和面粉,舀一勺肉餡,再把餃子捏合起來。不一會兒,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餃子就占據了整個盤子,朋友們的臉上也沾著白面粉。餡料都是我的朋友調的,我燒水下餃子,再做幾個簡單的中國菜。不一會兒,觥籌交錯,笑聲充滿了整個屋子。
身在海外,歡慶春節,不僅有留學生們自發組織的慶?;顒?,更有許多商業活動,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春節氛圍。春節前的好幾天,恰逢學校的新學期剛剛開學,陰冷多雨的冬天校園里也有了一絲喜悅的氛圍。一些中國超市和中餐廳會推出過年的優惠活動,貼著優惠海報的街道上紅彤彤的。有的為了活躍氣氛,還會請來當地的舞獅團。在鑼鼓喧天中,舞獅在人群中跳躍,引來圍觀的各國群眾的喝彩聲。春節那幾天,我去中國超市買菜,老板是個外國人,也會笑瞇瞇地給我遞上紅包,喜滋滋的氛圍能讓我歡樂一整天。
劍橋大學也有各種各樣的慶?;顒?,比如我曾經去過國王學院和王后學院以春節為主題的formal。formal就是一群人穿著袍子,在點著蠟燭的食堂里吃飯。以春節為主題的formal里,學院多了各種各樣的布置,在古老的餐廳里貼上春聯,在桌子上擺著一些紅包(里面裝著辣椒醬),參加晚宴的同學們為了展示中國特色,有的也穿上了旗袍或唐裝。春節formal滿滿當當都是人,不僅有中國人,還有很多外國的同學,大家興奮地聊著天。劍橋本來就是一個文化包容之地,大家都對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保持著開放甚至是巨大的熱情。
更令人驚喜的是,如果你愿意,還可以在劍橋看到春晚。英國有龐大的華人群體,尤其劍橋是全英華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有3.6%。每年,劍橋華人社區總要舉辦春節晚會,據說已經舉辦了20多年。華人社區的春晚集結了各類歌舞表演,包括各種古典樂器,氣氛其樂融融。除此之外,劍橋大學的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也會舉辦春晚,有各種傳統舞龍、武術表演,還有盛大震撼的音樂和戲劇表演。同學們從上一年的秋季就開始籌備,從拉贊助、設計海報,到節目編排,再到服裝、化妝、道具等物料的準備,無不凝結著眾人的心血。中國學聯的春晚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晚會的前幾天,總有外國的朋友興沖沖地告訴我,有一個很出名的中國音樂會要在Corn Exchange劇院舉辦。我說,我知道啊,那是為了慶祝中國的春節。
此外,我所在的劍橋大學東亞系也把春節當作一個很好的宣傳中國文化的節日。當時我作為博士生,參與了一段時間劍橋本科生的指導項目。我的學生熱情地邀請我去參加他們的春節活動,一起寫春聯、剪窗花,還買了很多小零食,大家在一起十分熱鬧。學生還說,春節的時候倫敦有非常熱鬧的慶祝活動,比如在最中心的特拉法爾加廣場,每年都有舞龍舞獅和文藝會演,唐人街更是張燈結彩,大紅的燈籠掛滿整條街,成為倫敦市區的亮麗風景。我的學生在論文里寫道:“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他們一年一度和家人團聚的時刻……”
過去這3年在英國過春節的經歷,讓我真切感受到,隨著海外留學生逐漸增多,春節越來越為外國朋友所熟悉,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春節的節慶活動由海外華人群體向外輻射,帶動更多國際民眾參與進來,由原本局限在華人群體的“封閉性節日”演變成公共性的“聚合性節日”。2023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至此,中國春節逐漸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一大盛典,是跨文化交流和展示全球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時刻。然而,目前國際上對春節文化的了解大多局限于部分美食和民俗,比如餃子、舞獅、貼春聯、發紅包等。過春節對他們而言,更像參加一個中國式“party”,圖個熱鬧。
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標志著春節這一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民族情感的傳統節日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同時也顯示出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在不斷擴大。此后,中國春節將成了一個展示喜慶春聯的窗口,讓國際民眾得以向內窺視,從而認識一個更豐富更真實的中國。從另一個角度講,春節申遺成功無疑是對全球華人的一種激勵。在當今全球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的大環境中,我們要始終堅守自己的文化根脈,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讓春節所承載的深厚內涵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輝。
除了申遺成功,今年的春節,對我來說也有不一樣的意義。去年秋天,我從劍橋畢業,來到圣安德魯斯大學任教。因此,2025年的春節將是我在英國工作后的第一個春節。相比學生身份時的我僅僅是個參與者,如今我更希望能作為行動者去促進以春節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我認為,首先應建立對春節文化的系統性認識。目前,海外民眾對于春節文化的認識較為松散和隨意。事實上,春節民俗背后承載的民族文化特性具備更深遠的傳播意義。我們不僅要讓國外民眾知其然,更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未來,在可能的情況下,我計劃通過課程向我的外國學生們系統傳授中國春節背后的文化內涵。再者,大范圍的參與度也有助于春節文化更為人熟知。因此,或許可以在圣安德魯斯大學開展有一定規模的中國春節慶典,通過資金募捐,為當地的海外華人和國際民眾獻上豐富的中國文化盛宴。(作者 施冰冰系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系博士,現就職于圣安德魯斯大學)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2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