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2月26日訊(記者 林煥新)近年來,高校專業調整優化的政策陸續出臺,國家明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既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錨定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整合創新要素和學科資源,提升知識再生產能力的內在訴求,學校對此有著較為強烈的意愿。”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山西省委會副主委、山西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副院長雙少敏說。
但通過調研,雙少敏發現,基層學院對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設立仍存在一定顧慮。“對于高校而言,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和傳承性,特別是對于中西部地方高校而言,缺乏頭部高校的‘資源匯聚效應’,多數新建學科需要從傳統(既有)學科滋生和發展而來,依靠傳統學科中一些學術骨干來支撐新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并最終通過博、碩士學位點的形式予以固化。短期內相關學位點并非彼此替代,而是在一定時間內并行發展,簡單的‘破與立’可能會影響教學與科研的穩定,影響基層單位推進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因此,今年全國兩會,雙少敏建議,教育部對中西部高校建立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發展引導機制,為其預留設置空間并予以建設投入。
一方面,進一步細化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的具體辦法,明確對學科目錄調整后新設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增列,給予5-10年左右的建設延展期,建設周期內,允許新建學科的學術骨干可與原學科交叉并用,不受只能在一個一級學科歸屬評估的限制,以此打消原學科的顧慮,激發學術骨干對新興交叉學科領域探索的熱情。
另一方面,在相關政策改革的基礎上,學校層面也要因勢利導,通過基層科研教學組織形態和體制機制的改革,推進“雙聘雙算”等方式,突破學科壁壘和組織壁壘,讓師資等創新要素在學科間、院系間充分流動起來,探索新的知識領域,挖掘新的學科增長點,促進新興交叉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