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不到水庫村,我還真不知道上海也有這樣的水上村莊。”3月14日至15日,東華大學把思政課堂“搬”到上海首個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上海市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金山區漕涇鎮水庫村,60余名師生在實踐點位與思政課教師、輔導員交流,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生動實踐。
水庫村,舊時也叫“水窠里”,是一個坐落在六千年古海岸線遺址的水上村莊。早年間,這里一度面臨著河道堵塞、淤積嚴重、水體污染的困境,如今的水庫村通過大力開展河道治理,因地制宜拓展新業態、更新鄉居新模式,成功將綠水青山“好顏值”轉化成為金山銀山“好價值”。
水庫村的變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實踐的一個縮影,也為師生實地學習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東華大學深入挖掘漕涇鎮在鄉村治理、生態保護、產業升級等方面的生動實踐,結合思政課教學實際,精心設計并推出“‘點綠成金’:漕涇鄉村振興的生態智慧與現代化交響”“全過程人民民主激活鄉村治理‘涇’鑰匙”等首批8門思政實踐課程,來自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4位思政課教師分別在水庫中心河、“兩山”館、濕地公園、太和水基地等實踐點位開展實景教學,帶領學生邊走邊看邊學,全景化沉浸式探尋鄉村振興的“漕涇密碼”。
這次沉浸式思政實踐課堂中,東華大學一如既往地把思政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首批對接馬克思主義學院、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及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的本碩博學生,面向不同學科特色需求“量身”打造實踐研學線路,一體貫通思政課堂、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
連續兩年參加思政大課的東華大學設計學專業博士生周子萱說:“我將在真實的場景中做畢業設計,希望能為水庫村量身打造一條定制文旅線路,以設計賦能鄉村振興。”
據悉,金山區與東華大學共同發起“水窠里·大學村”,聯動滬上高校院所通過項目化形式匯聚更多青春力量,投身金山鄉村振興先行區建設。此外,東華大學還與金山區開展校地區域化團建共建簽約,以真實需求為導向,著力構建“地方出題、師生答題、真題真做”的實踐育人新機制;上海市鄉村振興“青年實干家計劃”同步發布,吸引集聚青年人才入鄉發展。
“這次行走在水庫村的思政實踐大課讓學生在現實的場景、火熱的生活、親身的實踐中深切感悟‘大道理’,希望以思政引領力激活鄉村振興青年新動能,打造青年成長的‘第二課堂’,引導青年學子在鄉村治理、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文化傳承中發揮主體性,以實際行動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東華大學團委書記柴煜表示。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