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曹曦)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帥永教授、王兆龍教授團隊在微納流體器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創新研發出基于仿生螺旋微流控泵的三相動態分離系統。相關成果以《仿生微流體泵用于選擇性油水分離》為題發表于《先進科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為論文第一署名單位,該研究突破傳統分離技術對固定相序的依賴,開創了多相流體智能分選新范式。
研究團隊首創基于黃瓜卷須螺旋結構的仿生彈簧微通道(SMC),通過高精度投影微立體光刻3D打印技術實現微流控泵的仿生設計、極端制造與性能動態調控。該仿生功能系統創新性地融合表面潤濕性與分子極性協同機制,突破傳統分離器件依賴靜態多孔材料的局限,成功實現油—水—四氯化碳等多相體系的界面極精準自主捕捉與物相高效連續分離,分離通量高達292.5Lm?2h?1,效率穩定超過99%,攻克了傳統技術界面識別困難、易堵塞等瓶頸問題。
研究團隊通過多尺度力學建模揭示SMC的核心優勢:該系統核心突破在于微通道的智能力學響應特性,通過螺旋結構的彈性形變動態調控毛細力平衡,實現水相0.09m/s的超高速定向輸運,并創新開發預載液序控技術精準操縱多相分離序列。實驗證實,濕態下直徑>700μm的SMC延展性提升30%,<500μm的微通道界面穩定性增強200%,成功實現多相界面自適應捕獲。該設計打破傳統微流控器件固定流道限制,結合開放式結構有效解決孔隙堵塞難題。
團隊創新集成太陽能熱調控模塊,利用光熱效應將高粘度原油分離速率提升至22.5Lm?2h?1。該技術已成功應用于時空可控微反應平臺構建,通過選擇性移除隔離液相觸發化學反應,在工業廢水深度處理、原油泄漏應急回收、生物檢測芯片開發等領域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價值,為工業廢水處理與生物醫學檢測提供了全新范式。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