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葛仁鑫)在四川省蒲江縣甘溪鎮,“90后”家長楊謙曾經有個煩惱,她家里夫妻二人都是獨生子女,算上長輩有6個大人盯著1個孩子,“大家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干完了,很擔心會不會慣著他。”最近,進入三年級下學期的兒子卻堅持自己收拾書包、整理房間,還跟著家人去采茶葉,勞動意識明顯增強,“以前聽家長們說學校勞動教育搞得好,現在有了切身的體會。”
楊謙兒子就讀的蒲江縣甘溪鎮九年制學校,7年前做出一個決定:學校不再聘請保潔員,改由師生打掃日常衛生。一開始,這個決定有過爭議,有人贊成,認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有人反對,認為影響學生學習。
“當時學校準備系統加強勞動教育,但相關的指導性文件并不多,我們才決定從基本的日常清潔衛生做起。”甘溪鎮九年制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胥正齊認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學校將58畝校園劃為十幾個區域,教師和校長牽頭認領衛生“責任田”;學校食堂也被列入勞動范圍,學生午餐后,自己打掃餐廳和初步清洗餐盤;就連最難保潔的衛生間,也都被分配下去,由老師帶著學生共同打掃。
隨著計劃的推行,越來越多的家長直觀地感受到“孩子回家變勤快了”。擔心逐漸轉變為一致的支持。
2020年起,國家陸續出臺關于加強勞動教育的系列文件,甘溪鎮九年制學校“上接天線”,推動勞動教育從簡單日常勞動的“1.0”階段,發展到系統架構的“2.0”階段,因地制宜建成3000平方米的校內農耕基地,構建起“快樂成長生活課程”“豐衣足食生產課程”和“公益志愿服務課程”為主體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培養農村孩子的綜合發展能力,是我們的心愿。”胥正齊舉例說,在師生制作環保酵素用以施肥的過程中,大家利用生物、化學知識進行發酵,實現“智”育;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用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又是一堂契合當地現代綠色農業的環保德育課;而學生澆水、施肥、除草的過程,也是體育的過程。
另一方面,甘溪鎮九年制學校建起微型農耕文化館,開辟茶葉、雷竹、耙耙柑等本地農作物種植區,把甘溪的陶藝、扎染、編織引進校園……緊密結合地方特色推動勞動教育“向下扎根”,讓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
如今,“勞動影響學習”的觀點在甘溪鎮九年制學校“不攻自破”,學校師生獲得的各類榮譽證書擺滿了會議室。值得一提的是,該校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位居蒲江全縣前茅,近視率遠低于全縣平均水平。這些“掃一屋”的孩子們,也像他們栽種的綠植一樣“拔節生長”。
甘溪鎮九年制學校學生挖雷竹筍。學校供圖
甘溪鎮九年制學校學生收獲耙耙柑。學校供圖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