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絡情緒是現代網絡技術與社會心理相交織的產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積極的意義,也會帶來淡化政治認同、模糊道德取向、誘發心理問題等消極影響。對此,既要利用好網絡情緒來打破師生溝通壁壘,增強大學生的道德觀與責任感,推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通過加強網絡思政建設來筑牢大學生理想信念根基,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和校園文化活動來緩解網絡情緒對大學生的影響,通過情緒的宣泄疏導防范校園突發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 網絡情緒;青年大學生;網絡技術;影響;對策
“塑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絡空間和育人生態”[1]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重要內容。作為“網絡原住民”,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社交等都深度依賴網絡,甚至連情緒也隨網絡波動,通過網絡釋放和調節。這種借助網絡技術傳遞的、高頻率的情緒交互是網絡社交普及前人們很少體驗的,卻又是當代大學生習以為常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面對的新問題。辯證看待網絡情緒,充分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減少其負面影響,對于當前做好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網絡育人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網絡情緒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大學生是受網絡情緒影響頻繁的群體,也是在網絡中表達情緒活躍的群體。網絡情緒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具有兩面性。
1.網絡情緒的形成機制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
網絡信息夾雜著傳播者的情緒。例如,傳播者發布搞笑的畫面傳遞了快樂,記錄平凡的善舉傳遞了感動,曝光不良的行為傳遞了義憤等。比起讓人一笑而過的快樂和感動,義憤等復雜的情緒能產生更廣泛和持久的影響。這也驅使一些傳播者刻意在傳播內容中摻雜義憤等復雜的情緒,以達到其傳播的目的。這種傳播者借助網絡技術手段,在網絡空間大規模傳遞、融合、演化,容易走向極端的情緒,被稱為網絡情緒[2]。
相比憤恨等來自人們自身權益被侵犯時的“利己反應”,義憤等網絡情緒源于人們對他人的關心,是一種自身權益沒有被直接影響,但因為無法容忍他人權益被侵犯而產生的“利他反應”。然而,在許多“后真相”網絡事件中,網民根據碎片化的信息盲目地表達情緒,真相甚至會因為情緒而難以還原,這使得驅動網民信任的是情緒而不是真相[3]。大學生在網時間長、信息獲取龐雜、互動交流頻繁,完全暴露在復雜的網絡情緒中,容易成為網絡情緒的傳播媒介。
2.網絡情緒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意義
網絡情緒之所以能引發大量網民的共鳴,因為它的內核驅動力是人們共同認可的正義觀念、權利意識和民族感情等,表達了對違背主流價值行為的不滿和對利益受侵害者的支持。網絡情緒的理性傳播能驅動人們關注和反思社會問題,有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維護主流價值觀,進而促進問題的解決,推動社會的進步。
網絡情緒頻繁引發大學生的共鳴,說明當代大學生在網絡中已不再是被動的信息受眾,而是社會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主流價值的堅定捍衛者。大學生受到網絡情緒的影響,是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在社會心理變化過程中的反復確證與鞏固,是他們對自身政治身份的不斷審視和定位。
3.網絡情緒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潛在挑戰
網絡情緒一旦突破了理性的邊界就容易走向極端,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無謂的紛爭容易侵蝕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網絡情緒常伴有“非黑即白”式的,“我們與他們”的立場紛爭,大學生容易掉入以偏概全的陷阱,把社會問題簡單歸咎于自己的對立面,進而演變成對社會進步的悲觀。二是過度的共情容易模糊大學生的道德取向。在匿名機制的保護下,大學生可以盡情地與網友共鳴。然而,即使是導向正確、真正維護公平正義的網絡情緒,也免不了釋放出過激的信號,讓一些大學生義憤填膺。三是持續的情緒波動容易誘發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如面對碎片信息時的沖動、等待真相還原時的焦慮、爭論是非對錯時的偏執,以及信息沉迷、社交回避等。
網絡情緒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挖掘
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生成、正義感形成、責任感養成的“拔節孕穗期”,一腔熱血被否定容易使他們對自己的情緒波動產生困惑。辯證看待網絡情緒,輔以理性來約束,家國大義來升華,會產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以網絡情緒打破溝通壁壘,深入平等交流
單向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常遇到“不肯抬頭”“不愿交流”“不易喚醒”等困境,難以和學生產生共鳴,更不要說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有效利用網絡情緒這一互聯網時代的普遍現象,讓學生感知到老師也和自己一樣,在關注同一件事且有相似的情緒反應,從而打破師生“次元壁”,為更加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啟“話匣子”。
選擇合適的話題切入是利用網絡情緒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選擇國際國內熱點、道德倫理爭議等具有普遍關注度和爭議性的話題,以社會現狀引發學生的思考和互動;創造一個平等、互相尊重的交流環境,給學生充分的發言機會;牢牢掌控話題的政治方向,避免消極的發泄和無意義的謾罵。
2.以網絡情緒促進道德反思,增強責任意識
打開“話匣子”還只是教育價值挖掘的第一步,引導大學生開展道德的判斷和澄清,增強社會責任感是更為關鍵的一步。“為什么這件事會引發廣泛關注”“事件違背了什么規則”“當事人應該受到什么樣的懲罰”——利用網絡情緒來促進大學生的道德反思,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應肯定學生作為網絡“道德旁觀者”而產生的情緒波動,這是一個社會事件觸犯了自己所認可的道德標準而觸發的合情合理的反應。其次,帶領學生反思事件所違背的社會道德規則是什么,引發眾議的原因是什么,探討社會成員之間的“默契”從何而來。最后,引導學生思考違反社會道德規則的后果。
網絡情緒源自網民對社會規則的遵守,情緒反應的激烈程度也體現了其社會責任感的強弱。“情緒有多強烈”“如果你在現場會怎么做”“對社會制度的完善有什么建議”——利用網絡情緒來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思想政治工作者需摸清學生個人情緒的強烈程度,幫助其找準自身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強調大學生該如何演繹好自己的角色,承擔好相應的社會責任,并重點關注對網絡情緒特別敏感或者特別冷漠的學生群體。其次,引導學生嘗試將自身代入網絡事件,以“現場旁觀者”的角度設想自己的行為,思考普通社會民眾在面對這些事件時合理的、力所能及的反應。最后,從時代新人的使命出發,引導學生思考網絡情緒所反映的社會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對策,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和家國情懷。
3.以網絡情緒維護核心價值,推動社會實踐
網絡情緒所激發的大學生道德觀念與社會責任感要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還需要回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依賴正義實踐的檢驗。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結合相關事件,帶領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成邏輯,體驗“不平等”“不法制”“不誠信”等帶來的不適感,讓學生在情緒變化中感受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能對自身、他人、社會,甚至對民族、國家造成的不良后果。
教育價值的挖掘最終還要依靠社會實踐來檢驗成效。經過道德的反思、責任的喚醒、價值的澄清,大學生已基本能夠認識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在踐行環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導學生從社會熱點中找問題,鼓勵學生以“問題導向”投入社會實踐,通過參與公益活動、支教、社會調研等方式,帶領學生體驗解決社會問題的復雜性、持續性,提高辯證、宏觀、全面看問題的能力。
減輕網絡情緒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網絡情緒負面影響的消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則需要從“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機會、防治結合”四個方面入手。
1.增強體質:加強網絡思政建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高校通過加強網絡思政建設來筑牢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根基,要用好網絡資源、搭好網絡平臺,提高教師的網絡育人能力。
第一,用好網絡資源要注重“六個性”。用好網絡資源應確保資源的真實性和專業性,為了快速平息網絡情緒而不當引用,反而會產生次生不良影響;注重資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根據學生的情緒特征因材施教;體悟資源的工具性和輔助性,不能過度依賴網絡資源,更不能以資源代替言傳身教。第二,網絡平臺的搭建要接地氣。完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主陣地,拓展知乎、小紅書、快手、抖音等新戰場。在內容的編排上,把理想信念的“大道理”與學生身邊的“小故事”結合起來,讓大學生在通俗、輕松的閱讀體驗中感悟深刻的道理。第三,提高教師網絡育人能力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教師政治理論學習,穩固他們在面對網絡情緒時的政治定力;提高教師知網用網能力,鼓勵教師參與網絡輿論引導、網絡教育創新等實踐活動。
2.提高免疫力:增強媒介素養教育,直面網絡情緒影響
媒介素養越高的大學生,在受到網絡情緒沖擊時更能保持冷靜和理性。因此,要從強化教學任務、拓展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式三個方面著手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第一,強化教學任務主要是指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化、體系化。對沒有條件開設通識課的高校而言,應盡量保障大學生在入學時至少接受一次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在求學期間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案例教育。第二,拓展教育內容主要是強化大學生在媒介使用過程中的情緒調適和道德養成。帶領學生明悉網絡行為的法律責任,引導他們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維護網絡秩序;教育學生識別、理解和掌控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面對網絡情緒時要做好自我調適。第三,創新教育方式主要是翻轉傳統教學關系,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與實踐共享。老師從一個傾聽者的角色出發,以理解學生的態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對學生過激的觀點進行調整,對錯誤的觀點進行糾正,鼓勵學生在領悟后將主流的觀點再傳播給其他同學。
3.減少感染機會:豐富校園文化活動,降低情緒感染風險
網絡情緒的傳播勢不可擋,但是大學生的用網習慣有機會干預。要通過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減少網絡情緒對大學生的影響頻次,降低他們被感染的概率。利用校園文化活動改善大學生的用網習慣,既包括志愿服務、科技競賽、運動競技、藝術展演、勞動訓練、社會調研等線下活動,更包括網絡作品創作、網絡平臺運營、網絡話題參與等線上活動。
針對網絡情緒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校園文化活動還要消解網絡圈層的繭房效應。通過策劃多類型、多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激發大學生更廣泛的興趣愛好,以更多的興趣圈打破大學生的信息繭房;通過舉辦跨學校、跨地域、跨文化的活動,增強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動與合作,開闊學生眼界,豐富學生閱歷。
4.防治結合:做好郁結宣泄疏導,防范校園突發事件
網絡情緒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普遍性,它所引發的突發事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這種偶然的敏感事件一旦爆發,就會沖擊學生的信仰、損害學校的聲譽,甚至誤導網絡的輿論、影響社會的穩定。為此,高校既要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也要防范校園突發事件。
第一,在日常工作中,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好移情能力的校正。移情能力可以改善人際關系、加強自我約束、促進感情交流。雖然移情能力過低不利于人際交往和責任感養成,但越強也意味著受網絡情緒負面影響的風險越高。因此,要將大學生的移情能力校正至健康的范圍:通過情緒追憶、角色扮演、分享體驗等方式,對移情能力過弱的學生加以強化;也要通過明晰情緒來源、厘清人際關系、自我調適與減壓等方式,對移情能力過強的學生予以弱化。
第二,當網絡情緒在社會中引發強烈反響,要做到“預防為主”。一方面,要留意大學生在網絡社交平臺的動態,重點關注移情能力強的學生,必要時通過主題班會、年級大會等途徑提前干預。另一方面,要搭建好溝通的渠道,如在線咨詢、網絡樹洞等,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釋放自己的情緒。
第三,當網絡情緒在校園內引發學生共鳴,要做好“防治結合”。當學生在社交平臺宣泄情緒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第一時間介入談心談話,做好情緒疏導與心理安撫,同時關注其關系密切的學生群體,阻斷情緒的傳染;召開臨時的黨課、學生干部會議等,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學生干部的橋梁紐帶作用,引導情緒的正向發展。高校宣傳部與保衛部門及時研判網絡情緒可能會引發的突發性事件,做好風險防范預案。在網絡情緒平息后,做好學生的回訪與關心,做好工作的分析與反思。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
1778/202501/t20250119_1176193.html,2025-01-09.
[2]郭守運,林騰.高質量發展視野下的網絡情緒治理策略[J].學習與探索,2023(5).
[3]宋凱,袁奐青.后真相視角中的網民情緒化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8).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輔導員研究)“大學生網絡義憤的教育引導研究”(23JDSZ3008)的研究成果]
【作者:陳池 張龍,單位:麗水學院,張龍為通訊作者】
(原載2025年第11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