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澤楷 記者 陳朝和)“通過我們設計開發的基于AI技術搭建的彝繡智能體系統,只需輸入關鍵詞,屏幕上便會清晰呈現彝繡紋樣寓意、針法溯源、文化典故等內容,精準又便捷。”暑期,西南石油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青春‘非’YOUNG‘彝’起繡”團隊前往四川省涼山州甘洛縣,圍繞彝族傳統刺繡技藝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團隊首站走進甘洛縣文旅局,共建“彝繡非遺數智化實踐基地”,并現場展示基于人工智能搭建的“彝繡智能體系統”。系統支持紋樣含義、針法溯源、圖案生成等功能,提升彝繡文化要素的數字化表達效率,拓寬非遺知識普及的應用場景。甘洛縣文旅局副局長沙哈莫表示,該成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持和青年方案。
在甘洛縣彝針彝線刺繡專業合作社,團隊師生與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彝族刺繡傳承人阿西巫之莫深入交流,實地了解合作社在保護、開發與推廣彝繡文化方面的探索經驗。近年來,該合作社以傳統紋樣為基礎,融入現代設計理念,推出一系列兼具民族特色與實用功能的創新產品,形成了“非遺技藝+市場機制+青年賦能”的實踐樣態。
實踐期間,團隊還前往普昌鎮彝繡培訓班開展教學,指導當地繡娘運用智能系統進行圖案檢索與參數調整,并結合AI技術完成繡樣優化與成品預覽,探索傳統工藝與數字工具的融合路徑。在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活動中,團隊成員參與服飾展示環節,助力彝繡文化在青年語境中“出圈”,增強公眾對民族非遺的感知與理解。
該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翔介紹,相關項目已連續兩年入選教育部“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活動,獲四川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四川省高校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等榮譽。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