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廖娟 閆麗穎 記者 陽錫葉)湖南省沅陵縣杜家坪鄉的山路蜿蜒,湖南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翼”志愿服務隊的身影已在此定格十年。師生們肩扛藥箱,為留守老人量血壓、施艾灸,更搭起“云診陪護”線上平臺,讓遠程問診穿透層巒疊嶂,織就“帶不走的健康守護網”。
這是湖南中醫藥大學暑期實踐團的一個縮影。2025年暑期,湖南中醫藥大學有26支實踐團隊,600余名師生在雪峰山脈、洞庭湖畔、大漠邊陲,繪就出“健康惠民、文化傳承、科技賦能”的青春長卷。
長沙白箬鋪鎮的義診現場,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中醫臨床學院的專家帶著學生搭建“鄉村家校醫”協作網。40余名志愿者施針開方、分發藥品,為村民建起慢性病管理檔案,讓中醫智慧真正融入鄉村大健康肌理。
中西醫結合學院“仙湖筑夢路”團隊扎根山村,讓中醫藥服務接足“地氣”:推拿理療、三伏貼敷送到家門口,“井水冰敷”等山區急救方案解燃眉之急,改良的酸梅湯成了夏日清涼良方;他們鏡頭里的鄉村風光、黑茶文化宣傳片,配上手繪旅游地圖,借助新媒體讓鄉土魅力遠播千里。
吐魯番市阿曼夏村的義診點,該校“小仲景”服務隊仁心看診,一位患慢性腰腿痛的維吾爾族老爺爺做完推拿,豎起大拇指表示稱贊。
從山區到平原,從線下診療到云端守護,從治病救人到產業護航,師生們以岐黃之術架起健康之橋,讓“大醫精誠”的誓言在鄉野間落地生根,用專業與堅守編織出一張覆蓋城鄉的健康守護網。
“小朋友們看,這片葉子像不像手掌?它就是能治感冒的桑葉!”在益陽安化梅城鎮的童趣課堂上,針灸推拿與康復學院學生將經絡繪成彩色探險地圖,孩子們爭相辨認穴位貼紙。
新化縣油溪橋村,藥學院師生設計的“藥材盲盒”掀起熱潮。孩子們閉著眼摸茯苓的堅實,湊著鼻尖聞生姜的辛辣,在觸感與氣味的交響中認識本草。
永州江華瑤鄉的水口鎮中心小學,中醫學院支教隊帶來“瑤藥變變變”:孩子們用彩筆勾勒杜仲、黃精的模樣,瑤族阿婆在一旁演示藥浴配方,黑板上“中醫藥+瑤醫藥”的圖譜漸漸鮮活如繪。
以童趣為橋,將中醫藥拆解成游戲、繪畫與實景體驗,既播撒了知識的種子,更點燃了傳承的火種,讓“知行合一”的理念在童心間自然生長,為中醫藥文化的代代相傳筑牢根基。
武岡市天心橋村黃精田里,研究生院博士服務團俯身指導農戶。他們指病害、教施藥,測土壤、調水肥,將實驗室學問化作田間技藝。農戶們專注學習,黃精苗漸復生機。
醫學院“醫湘情愿”團隊主打系統化服務:血壓血糖檢測、艾灸推拿外治、口腔義診全覆蓋,“三獻”宣傳站與急救演練同步開展,專家團隊專項篩查慢性病并建檔,讓專業守護更有精度。
湘杏學院“微塵”團隊專注文化浸潤:香囊制作、中醫保健操、藥材拓印等沉浸式課程,搭配社區義診中的艾灸體驗,讓中醫藥融入日常煙火。
三支隊伍雖各有側重——本土創新、專業深化、文化浸潤,卻共同串起“產業幫扶—文化活化—教育賦能”的閉環,以銀針、本草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整個暑期,一箱箱藥品、5000人次義診、200場特色課程、10項非遺挖掘成果……該校黨委書記戴愛國說:“學校師生帶著岐黃仁心走進鄉野,把專業的溫度種進泥土里,讓青春的力量在服務群眾中亮起來,讓中醫藥的薪火在田間地頭旺起來。”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