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洪松)“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河北大學專家學者數十年如一日,埋首“冷門絕學”研究。當“中華字庫”工程疏通信息化文字瓶頸、《九宮大成》的曲牌再度傳唱,他們用堅守證明:“絕學”是等待知音的文化密碼,“冷門”是尚未被充分挖掘的文化寶庫。
“坐冷板凳、下苦功夫、啃硬骨頭、謀大功用。”河北大學研究團隊沉浸在汗牛充棟的書本典籍之中,專門研究那些“身份不明”的疑難字。今年69歲的帶頭人楊寶忠教授殫精竭慮,一直用這樣的學風要求自己、激勵團隊成員。40多年來,楊寶忠團隊共考釋出近萬個疑難字。
對疑難字的來源、字形、字音、字義、用法進行考釋,為大型字典糾錯補漏,既可以筑牢漢字使用研究的基礎、守護漢字的準確性和規范性。《疑難字考釋與研究》《疑難字續考》《疑難字三考》等,是楊寶忠團隊的研究成果。其中,《疑難字三考》獲評教育部第九屆高校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楊寶忠本人也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團隊參與的“中華字庫工程”項目研發成果為解決我國數字化信息化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楊寶忠介紹,目前電腦能打出來的字是2萬多個,用上專業的超大字符集軟件也只能打出來7萬多個。而在中華字庫研發出來之后,計算機中的字量將達到50萬個。作為學科帶頭人,楊寶忠和學科教師共同努力,先后建成漢語言文字學二級學科博士點、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等。2018年創建的全國性學術組織近代漢字研究會,這標志著河北大學已經成為全國近代漢字研究的學術高地。
傳統曲學猶如一座塵封的千年樂宮,幾成絕響。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崇德、田玉琪、郭英德等學者組建學術團隊,以近30載的光陰為錘,將寶庫中沉睡的古譜逐一喚醒,讓失傳的詞曲喜獲重生。
在劉崇德影響下,田玉琪的《詞調史研究》構建起系統的詞樂理論框架;《唐宋詞聲律史》從樂體、文體雙重維度厘清了詞樂發展的歷史脈絡;郭英德等《明清戲曲序跋纂箋》集4300余條序跋文獻,為戲曲研究搭建起四通八達的“文獻高架橋”。
曲學之“絕”,絕在它跨越文學與音樂的雙重維度。河大團隊從譯古譜、輯佚文、探本源三方面入手,破解這道千古難題。《魏氏樂譜》珍本收錄了漢魏至唐宋詩詞樂曲200余首,河北大學團隊使諸多千古絕唱重獲“新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