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萬成 記者 蔣亦豐)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近日,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學生社會實踐團以行走的課堂深化抗戰精神教育,在實地研學中踐行“學史明智、知史力行”。
師生陸續走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嶺革命紀念館等10余處紅色教育基地與抗戰舊址,深入了解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歷史學2301班的學生見證了挺起的民族脊梁。駐足于狼牙山五壯士英勇就義的山崖前,觸摸著互動屏上左權將軍犧牲前寫給妻子的絕筆信,凝望著《我要去延安》的雕塑群像,學生讀懂了何為“茍利國家生死以”的赤誠與擔當。在與講解員的交流中,學生更加了解了佟麟閣、陳懷民、楊靖宇等抗戰英烈的事跡。“每次飛機起飛的時候,我都當作是最后的飛行。與日本人作戰,我從來沒想著回來!”2023級歷史學本科生張靈眺從空軍飛行員陳懷民的壯語中,深刻理解了何為民族脊梁。
在朱村鋼八連抗日紀念廳,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的學生靜靜聆聽講解員講述當年鋼八連用生命踐行“人在陣地在”誓言的英勇事跡。2024級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生席藝文作為學院“五史”宣講團成員,她在聆聽過程中認真記錄史實細節,將其轉化為宣講的重要素材。展柜里泛黃的書籍報刊、磨損的武器、樸素的衣物與珍貴的信箋照片,讓學生們真切觸摸到了歷史的厚重與溫度。大家通過收集原始圖文影像、撰寫調研報告、制作微黨課與微視頻、開展宣講等方式,將這段抗戰記憶牢牢鐫刻。23級歷史學本科生喻詠康特別制作了“到延安去”路線微視頻,把青年學子冒雨重走革命路的切身感悟融入其中,為微黨課增添了生動的實踐注腳。
此次社會實踐是學院“專業+思政”育人模式的生動延續。多年來,學院依托校外合作基地,持續開展抗戰精神宣講,推動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思政教育資源。青年學子們參與了《抗戰為什么贏》著作撰寫、“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研究”等重大課題項目,不斷講好抗戰故事、弘揚抗戰精神。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