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萃英堂,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思源實驗學校,240余名教職工的目光聚焦在主席臺——張宗賢正在演示“AI智能體如何在10分鐘內完成一個班作文的批改、生成學情分析報告”,屏幕上隨即跳動錯題分布圖表、個性化補練建議,臺下不時傳來低聲驚嘆。
“以前批改作文經常要熬,現在能把更多精力和時間花在幫學生補短板上。”一位老教師邊拍屏幕邊感慨。這場題為“AI+教學常規”的專題報告,是張宗賢多年來深耕教育信息化的一個縮影。從三尺講臺到正高級教師,從市級學科帶頭人到“甘肅省新時代隴原名信息化引領導師”,他的成長軌跡,始終與“突破”和“創新”緊密相連。
師范畢業后,張宗賢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任教時,他發現學生對《賣炭翁》這類古典詩文興趣不高——“光靠課本上的文字,孩子們很難想象炭翁在寒天里賣炭的艱辛。”于是,張宗賢把炭翁的生活場景、唐代市井風貌做成簡易課件,讓學生對著畫面分角色朗讀、討論,課堂效果出奇好。
這次“笨拙”的嘗試,讓張宗賢看到了信息化對教學的改變——那節課后,有學生主動找他問“能不能再講一次這樣的古詩”。也正是這份觸動,讓張宗賢走上了“語文教學+信息化”的探索路。他利用周末,泡在圖書館查資料,收集多名教師的“教學經”。“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在張宗賢看來,“信息化引領導師”的核心是“傳幫帶”,而工作室就是最好的“紐帶”。
現如今,張宗賢牽頭打造的“省級+市級+縣區級”三級工作室矩陣,就像一張覆蓋定西教育的“信息化網絡”,把散落的力量擰成了一股繩。工作室里的6名核心成員各有專長:閆小蘭擅長AI教學工具開發,杜登霞精通語文課件設計,王濤則在農村學校信息化落地方面經驗豐富……
今年6月,張宗賢帶領團隊參加“隴原名信息化引領導師第一期”培訓,白天聽政策解讀、學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方法論,晚上就在房間開“臨時研討會”。“農村學校設備不足,AI工具用不了怎么辦?”付君霞拋出的問題,讓大家爭論到深夜。他們琢磨出“簡易信息化手段+核心內容”的方案——比如,用手機拍照上傳作業,借助免費在線工具做基礎分析,讓學校邁出了信息化第一步。
目前,張宗賢市級工作室的線上教研覆蓋全市每一個縣區,15名研修員中,既有縣城青年教師,也有鄉鎮骨干教師。每次教研,他帶大家遠程“辦公”:幫助通渭教師優化《岳陽樓記》課件,教岷縣教師用Excel做學情統計。研修員安亞君感慨:“原以為信息化高大上,跟著張老師學,才發現我們也能落地,而且用好。”
同樣,安定區初中語文共同體的8名核心成員和20名研修人員也受益匪淺。每天晚上,共同體的微信群里很熱鬧:有教師分享當天用AI批改作業的心得,有教師拋出課堂互動設計的疑問……張宗賢逐一回復、支招,也成了很多教師效仿的模板。
安定區思源實驗學校語文教師包璽曾因批改作業犯愁:“一個班50個學生,作文要改兩晚,錯題講解只能‘一刀切’。”但自從學會了用AI智能體批改作業——學生把作文拍照上傳,AI不僅能標出語病、給出評分,還能統計出“比喻修辭使用不足”等問題。
這樣的變化,在越來越多的學校發生著。“我們希望學生通過數字平臺享受到優質課程,教師借助AI精準關注每個學生的需求,讓每個人都能在教育數字化中受益。”張宗賢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尹曉軍)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