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薄弱”“生源流失”……幾年前,這所鄉村小學被貼上“弱校”標簽,在當地不被看好。而今,這所學校展現的卻是欣欣向榮的景象:教學樓里書聲瑯瑯,課堂上學生踴躍發言……教師樂教,學生樂學。
地處云南省永平縣杉陽鎮北部,瀾滄江畔普棚村深處的普棚村完小,從“愁容滿面”到“綻放笑容”的發展歷程,成為永平縣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生動實踐。
“學校地處高海拔,受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制約,前幾年,最頭疼的就是留不住學生。”一位在校工作多年的教師介紹。提及普棚村完小幾年前的發展情況,村支書鄭志君說:“由于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質量不高,大家看不到希望,稍有條件的家庭都想方設法將孩子轉到鎮中心校或縣城學校就讀。”防止生源流失,成了一道難題。學校發展一度陷入惡性循環。
師資力量薄弱,咋辦?師資造血,讓課堂“活起來”!永平縣教育體育局創新落實“縣管校聘”和“交流輪崗”政策:選派優秀教師到普棚村完小支教,通過“特崗計劃”,為學校補充了年輕的專業教師。落實鄉村教師待遇保障,并在職稱評定上予以傾斜,讓老師們安心從教、熱心從教。如今,學校12名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91.67%,平均年齡35歲,涌現出“優秀教師”“教學能手”等骨干。
質量方面,如何提升?管理提效,讓質量“優起來”!學校制定《教師目標管理考核方案》,將教學成績、學生滿意度、特色課程開發納入考核;建立“家校共育”機制,每月召開家長會,邀請村民代表參與學校管理;開設“瀾滄江文化”等特色課程,把鄉土資源融入課堂;推出“小組積分制”等創新激勵方式,實施“課后1+1輔導”模式提升質量。
如何更好地留住學生?內涵發展,讓特色“亮起來”!學校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開辟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展蔬菜種植,從翻土、播種到澆水、施肥,全程參與。管護期間,他們細心觀察蔬菜生長,做好記錄,了解農作物生長規律。“去年我們組織學生去田間學種植,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勞動技能,還寫了不少關于家鄉的作文,有6篇還獲得了獎項。”德育主任李紅竹介紹,特色課程讓學生“愛上學、不想走”,實現“零流失”。
如今的普棚村完小,蓬勃發展!教學樓墻上貼滿學生的書畫作品,圖書室里孩子們安靜閱讀,操場上體育課的哨聲清脆響亮……
近年來,教育教學質量穩居全縣前列。2024—2025學年,六年級語文、數學、英語在全州第一次、第二次質量監測中,總成績與單科成績均位列全州第一。同時,家長滿意度從2020年的60%提升至98%。
“普棚村完小的蛻變,證明了只要用心、用力、用情,‘弱校’也能變‘強校’。”永平縣教育體育局局長萬學虎介紹說,“下一步,全縣將推廣普棚村完小的經驗,持續加大鄉村學校投入力度,讓更多鄉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為鄉村振興注入‘教育動能’。”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李配亮 通訊員 早永績)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