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鐘興茂 記者 陳朝和)“各位直播間的朋友們看,這是我們彝繡特色的‘瓦拉’紋樣,一針一線都藏著祖先的智慧……”近日,在第28屆全國推普周語言文字工作成果展示暨群眾性體驗活動現(xiàn)場,身著傳統(tǒng)彝族服飾的繡娘們正低頭捻著五彩絲線,手中的銀針在繡布上輕盈穿梭,同時用流利的普通話向手機屏幕另一端的觀眾講解彝繡技藝。
繡娘們穿針引線間指尖綻放著赤紅的花朵、墨綠的山巒和靛藍的河流。而距繡架不足一米處,另一名繡娘正對著補光燈熱情洋溢地介紹著手中的彝繡文創(chuàng)包。針線翻飛與直播帶貨聲交織,構成了涼山“普通話+職業(yè)技能”培訓成果展區(qū)最生動的畫面。這個充滿民族風情又洋溢著現(xiàn)代氣息的展位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
這場“語言的翻身仗”始于2021年,當時四川省涼山州教體局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許多農牧民、繡娘雖然手藝精湛,卻因普通話不標準難以拓展銷售渠道。于是,涼山州教體局聯(lián)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財政、農業(yè)農村、鄉(xiāng)村振興、婦聯(lián)等部門,通過集中培訓、專家團隊送教下鄉(xiāng)、志愿者進村入戶、農民夜校等形式,組織青壯年農牧民,特別是45歲以下農村留守婦女開展“普通話+職業(yè)技能”培訓,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教給青壯年農牧民一技之長。
從“普通話+彝繡”到“普通話+家政”“普通話+電商”“普通話+汽修”……涼山州“普通話+職業(yè)技能”的路子越走越寬。截至2024年底,培訓人數(shù)達30多萬余人次,僅培訓45歲以下農村留守婦女為重點人群10萬余人次,不斷破解農牧民產品銷售等問題。
如今,“普通話+彝繡技能”培訓,極大解決了當?shù)匾椎匕徇w居家婦女的就業(yè)問題,逐漸實現(xiàn)彝家婦女“守著家、抱著娃,掙著錢、過上幸福生活”的居家就業(yè)夢想。在素有“彝族服飾之鄉(xiāng)”的美稱的昭覺縣,繡娘們通過“普通話+彝繡技能”“普通話+電商技能”等培訓,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薇穆嘎扎”,形成了一套“培訓—訂單—生產—銷售”的全產業(yè)鏈條。繡娘阿依高興地說:“學好了普通話,我們能把彝繡賣到全國各地去。”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