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30,云南省陸良縣食材凈菜加工配送中心內,檢測員將西藍花農殘速測數據上傳至監管平臺;清晨7:00,馬街鎮第二中學食堂門口,食品安全總監掃碼核驗冷鏈車食材追溯信息;正午12:00,縣教體局“吃碰飯”監督員與學生共同用餐。
這組連貫場景,是陸良縣以“三鏈融合”機制守護校園餐安全的生動實踐。近年來,該縣創新構建集中采購、精細管理、立體監督體系,推動全縣12萬余名師生校園餐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跨越。
筑牢“供應鏈”:陽光配送守護源頭安全
“過去學校買菜像‘逛菜市場’,價格質量沒譜;如今全縣統一配送,企業實力強,監管有兜底。”陸良縣教體局資助中心負責人的話,道出了校園食材采購的“變革密碼”。
2024年底,陸良縣啟動新一輪校園食材集中采購,對米面油肉蛋等5大類食材實行“招標、采購、配送、價格、監管”五個統一,通過公開招標引入3家優質供應商,實現縣域公辦中小學、幼兒園全覆蓋。改革后食材采購成本同比下降約6%,質量抽檢合格率達100%,實現了“來源可追溯、過程可監控、品質有保障”。
為確保價質相符,該縣建立動態詢價機制——每月由教體、發改、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開展食材定價。2025年以來已完成7輪詢價,既杜絕學校“多花錢”,又保障企業合理利潤。同時,推行供應商考核評價體系,對學年考核平均分低于80分的企業“一票否決”,倒逼企業嚴守安全底線。
在陸良縣實驗中學,“過去切菜間滿地菜葉,現在直接下鍋,垃圾少了七成,效率提高一半!”食堂管理員感慨道。這項“初加工在基地、精處理進學校”的舉措,不僅降低了學校運營成本,更提升了供餐質量和效率。
擰緊“管理鏈”:精細管控升級營養品質
“每餐留樣不少于125克、0—8℃冷藏48小時、容器專用標簽清晰”——在2025年校園食品安全培訓會上,縣市場監管局專家的“細節要求”,折射出陸良縣對校園餐品質的“較真”。
該縣每學年開展校長、食安總監、食堂員工等多類培訓,2025年已開展15次培訓覆蓋2000余人次,內容涵蓋法律法規、規范操作等,將安全管理從“事后追責”變為“事前指導”。“過去憑經驗做飯,現在按規范操作。”從事食堂工作8年的王師傅說,培訓讓他掌握了食材搭配、餐具消毒等10余項技能。
走進小百戶鎮炒鐵小學食堂,刀具砧板分色分區,消毒柜實時顯示溫度——這是全縣17個“陽光食堂”的“標配”。圍繞“制度健全、采購規范、供餐安全、營養健康、精準達標”的20字標準,陸良縣推動公辦中小學食堂標準化建設全覆蓋,推行“六T”實務管理和“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機制,從食材查驗到餐具消毒,每個環節都有“硬杠杠”。
自推行凈菜入校后,3家供應商聘請營養師,科學制定多套參考食譜。各校結合地方飲食文化,確定每周帶量食譜,實現“每日不重樣、每周不重復”,并分季節優化方案。“以前孩子總說午餐沒胃口,現在回家常念叨營養餐。”家長李女士的反饋,道出了眾多家庭的心聲。
織密“監督鏈”:共治共享織牢全程防線
“廚房是透明的,能看到阿姨煮飯炒菜,工具怎么放都看得清!”在陸良縣各學校,“明廚亮灶”工程已成常態。該縣打破“監管孤島”,構建“部門協同+家校協作+數智協管”監督體系,讓校園餐“曬在陽光下”。
陸良縣建立了紀委監委、教體、市場、衛健等多部門協同機制,定期開展聯合檢查。“發現留樣不規范,當天約談校長,3天內全縣排查整改完畢。”縣教體局相關負責人說,這種“發現問題—交辦整改—回頭檢驗”的閉環機制,讓監管“長牙帶電”。
家長的參與,讓監督“更接地氣”。“今天排骨燉藕鹽放多了,孩子剩了不少。”縣教體局“吃碰飯”監督員的建議,次日就被學校采納。這項“與學生同餐同查”的陪餐式監督制度,已組織500余人次參與,提出整改建議200余條。各學校還組建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1116名家長常態化現場監督。更有“媽媽味道”模式讓家長深度參與——馬街鎮劉家小學3名家長后勤人員,以“給自家孩子做飯”的標準嚴選食材、精心烹飪。
2025年,全縣所有公辦學校食堂視頻監控接入市場監管及教體部門遠程平臺,管理人員可通過電子屏對備餐間、烹飪區、洗消間等關鍵區域進行適時監管,“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程”,將食品安全監管從“事后追責”變為“事前預防”。
“守護校園餐桌安全沒有終點。”縣教體局局長梁霞表示,下一步將深化“三鏈融合”機制,壓實各方責任,讓校園餐成為“放心餐、良心餐、幸福餐”。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特約通訊員 謝存喬)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