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一節普通的數學課變得有些不一樣。日前,當萬安縣實驗小學教師劉靜園拋出如何統計萬安臍橙豐收情況的問題時,孩子們的眼睛亮了。用家鄉的橙子學條形統計圖,這既是萬安縣教師上海跟崗學來的項目化學習精髓,又是扎根本土的教學再造。
2025年,這個贛江之濱的山區小縣,站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新起點,在丁明年、黃建一等上海知青的熱忱牽線下,與上海教育系統開啟了多層次、寬領域、深融合的協作,通過一堂堂有“上海味道”的本地課堂,將上海的先進教育理念“消化吸收”,轉化為自身優質均衡發展的內生動力,探索出一條縣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可行路徑。
2025年3月,萬安縣16名小學骨干教師踏進上海靜安區閘北第三中心小學,開始了為期一周的“影子教師”生活。教師胡娟蘭回憶起初的沖擊:“我們聽過很多‘核心素養’‘項目化學習’的概念,但總感覺隔著一層紗。直到看見上海的課堂,發現數學課可以是一場現實版的馬拉松比賽路線圖的設計,一篇語文課文《花鐘》則可以變成一堂為學校設計花壇的項目化學習,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理念離我們并不遙遠。”
萬安教師們帶著具體的任務清單,不僅要“看”,更要“做”。他們詳細記錄上海教師如何設計一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任務單”,參與備課組討論“雙減”后如何實現“減負提質”的作業設計,甚至要模擬執教。
在導師的鼓勵下,胡娟蘭結合觀察所得與自身思考,設計了一堂以萬安農民畫文化為引子的“尋根傳統文化,爭做傳統文化代言人”的語文課,為上海的學生和教師上了一堂公開課。
“那堂課讓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雙向共創’。”胡娟蘭說,“我不再是一個仰視者,而是一個平等的交流者和創造者。上海的導師給了我框架和勇氣,而我為課堂注入了萬安的靈魂。”這種從“仰視”到“平視”的心態轉變,是先進理念得以在萬安“落地生根”的心理基石。
一場精彩的“本土化改造”在萬安各校園悄然發生。在上海“設計思維”的啟發下,芙蓉中心小學的美術課搬到了本地老藝人的竹編作坊。孩子們不僅要學習傳統的竹編技藝,更要分組調研、設計一款符合現代審美的竹制文創產品。
根據上海的“項目化學習”,實驗小學基于本土標志性文化建筑“萬安大橋”“萬安水電站”“萬安古城墻”設計了“紙上建橋大師”“一滴水的能量之旅”“探古尋根古建筑”等課程,以夏令營的方式讓抽象難懂的科學、人文知識演變成了生動的科學綜合實踐課,變得可觸可感。
上海靜安三小著名的“三聲·五讓”課堂范式,被萬安教師巧妙地與本地小組合作學習傳統相結合,形成了更具鄉土活力的“共生課堂”。
上海的“靈動”加萬安的“厚重”,課堂一下就活了。“上海的經驗像一碗高湯,營養豐富,但直接喝可能水土不服。”參與改革的校長李平華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的工作就是往里加入萬安的物產與文化,把它變成一碗誰都能喝、而且愛喝的‘靚湯’。”
為確保協作不局限于幾所“樣板校”,萬安與上海共同構建了一張覆蓋全學段、多層次的“教育協作網”。
以上海靜安三小為龍頭,與萬安實驗二小、彈前小學等組建了跨區域教研組,每周一次的線上聯合備課已成常態。
上海風華初級中學教育集團與萬安三所初中結對,聚焦“教學評一體化”和校本質量保障體系,進行“訂單式”幫扶。
上海嘉定一中、風華中學的專家團隊定期為萬安高中把脈問診,量身定制特色發展方案,助力其在激烈競爭中找到差異化發展之路。
上海的優質資源源源不斷流入萬安各個學段。2025年9月,雙方簽署的《滬萬教育友好結對協議》將定期互訪、學生研學交流、資源共享等機制固定下來,使協作從依靠“人情紐帶”轉向依靠“制度保障”。
2025年10月,在萬安實驗二小的錄播教室,一場特殊的“AI三師課堂”網絡聯合教研正在進行。主講的是萬安縣實驗二小的教師華婷,參與線上指導的不僅有江西財經大學的吳穹教授團隊,更有上海靜安三小和靜安區和田路小學的名師團隊。三地師生通過屏幕實時互動,共同探討“AI賦能科學課堂”中人機協同及素養培養等難題。
萬安實驗二小副校長孫卉說,“過去,我們一年可能只有一兩次機會請上海專家來指導。現在,我們隨時可以在云端‘見面’,教研群里的一個問題,幾分鐘內就能得到上海同行的回應”。
“優質均衡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可以通過精準協作、系統推進來實現的。”萬安縣教體局局長郭建民總結道,“我們的實踐證明,小縣城同樣可以辦好大教育。關鍵在于,要有開放的姿態,把先進經驗‘請進來’;更要有轉化的智慧,讓這些經驗‘長出來’變成我們自己的‘血肉’。”(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徐光明 通訊員 王鋒旗 衷計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