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趙學勤)“學生厭學討厭的不是學習本身,也不是上學本身,而是在上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讓他不舒服的甚至恐懼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親子關系。”近日,第四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在云南昆明舉辦,昆明市宜良縣丑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坦言。
本屆論壇主題為“厭學·休學·復學”,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丑小鴨中學承辦,吸引了來自全國25個省份的800余名參會者。
論壇上,丑小鴨中學的師生與家長們一起講述了“問題孩子”的故事。該校在辦學15年中,幫助3100余名厭學休學的孩子成功復學。學校倡導“關系比管理重要,成長比成績重要”,通過平等對話、耐心陪伴和建立學生自治等方式,讓孩子們重獲信任與價值感。
專家表示,厭學問題成因復雜,成為許多學校、家庭不得不面對的嚴峻挑戰。“這些問題表面上是焦慮、抑郁、孤獨、社交與學校恐懼,但指向了當代青少年在理想、信仰與價值觀層面的迷茫,以及過去時代所沒有的高科技對成長環境的顛覆性影響。”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執行主席彭凱平說。
在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校長、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看來,學生缺乏動力的首要原因,是精神安全需求并未真正滿足,社交與尊重需求被嚴重忽視。他表示,未來的教育應是人本主義的自然生長,核心是尊重并激發學生的內在興趣。最有效的鼓勵并非簡單的表揚,而是能從學生回答中引出新的問題,提升其智力上的自豪感,“這需要極高的教育智慧”。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王旭明建議,要轉變教育理念并采取科學精準的對策。要摒棄應試教育,教育者要放下身段,通過真誠陪伴、傾聽、平等對話感染和引導學生,杜絕高高在上的命令式和包辦式管理。
“健康是人的第一需求,理應成為衡量教育滿意度的第一標準。”劉長銘表示,緩解厭學現象,亟待一場深刻的價值觀變革,需要各級主管部門轉變“唯分數論”的政績觀,家長與教育工作者則需重塑以“成長為核心”的教育價值觀。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主席李鎮西說,轉化“后進生”,源于用愛與智慧點燃孩子心中的善意,依靠集體的溫暖而非教師的單打獨斗,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軌道上“靜待花開”,成為最好的自己。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