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焦以璇)10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第二屆人民藝術論壇暨“人民藝術·匠心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展。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表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尤其是發揮其育人功能,根本在于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四力”,以“小切口”講清“大道理”,以“老傳統”凝聚“新認同”,以“微敘事”闡釋“大時代”,以“地方性”貢獻“全人類”。中國人民大學始終堅持“為人民而藝術”的教育和創作理念,將“非遺傳承”與“人民藝術”有機融合,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度融入辦學治校、立德樹人過程。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淳發布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模態數字資產建設知識工程成果。該工程以科技賦能傳統文化,服務未來非遺研究與創新,在知識、技術、文化三方面協同推進,知識層面構建系統化非遺知識體系,技術層面以高斯潑濺、體積視頻等前沿技術全景記錄傳承人技藝,文化層面通過混合現實、虛擬現實技術還原非遺技藝的歷史文化背景,打造非遺數字孿生系統,實現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的生態構建。
“人民藝術·匠心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展展出了數十項蜚聲海內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以“傳承”與“研究”雙重視角,系統梳理非遺知識圖譜,深入探討其中蘊含的造物思想、美學觀念與生活方式。展覽同時呈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模態數字資產建設知識工程”的前期研究成果,通過空間智能交互實現“感知參與”的沉浸式體驗。
主旨演講環節,多位來自全國文藝與非遺領域的學者與嘉賓圍繞“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主題發表演講,從不同學科視角闡釋非遺保護與創新發展的多維路徑。當天下午,“與古為新:非遺的學理闡釋與價值轉化”和“煥彩出新:非遺的跨界對話與融合創新”兩個專題學術論壇同步舉行,與會專家圍繞在當代社會如何理解好、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和轉化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研討。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