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順州鎮(zhèn)中學,一片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校園一角的“開心農場”里,青紅椒掛滿枝頭,金黃的玉米在陽光下格外耀眼。學生們正忙著采摘、裝箱,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我們不只是種地,更是在‘種植’責任、合作與創(chuàng)新。”云南省永勝縣順州鎮(zhèn)中學校長趙祿站在田埂上,欣慰地說。
這片名為“絕代雙椒”“金玉滿堂”的勞動基地,是順州鎮(zhèn)中學勞動教育的一個縮影,順州鎮(zhèn)中學完成了一場從“為生存而勞動”到“為育人而勞動”的轉型。
為了讓“開心農場”的收獲更具成就感,學校還開創(chuàng)了“家校美味課堂”。邀請擅長廚藝的家長走進校園,與孩子們一同將親手種植的青紅椒、玉米等作物,化作一道道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美食。這不僅是技能的傳授,更是一種家鄉(xiāng)味道的傳承。
“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干活,而是全人教育的重要載體。”順州鎮(zhèn)中心校校長子廷權介紹,作為永勝的鄉(xiāng)村中學,學校通過“基礎型+拓展型+探索型”課程,將勞動與學科融合、與家庭聯(lián)動、與社區(qū)共建,實現(xiàn)了從“亮點探索”到“全域育人”的跨越。
與此同時,在群山環(huán)抱的六德鄉(xiāng)他留山小學,一片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同樣生機勃勃。蔬菜種植區(qū)、家禽養(yǎng)殖區(qū)、人工菌培育區(qū)劃分有序,9個班級各有“責任田”,孩子們在這里學習播種、管理、收獲。
“我們希望通過真實的勞動場景,讓孩子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他留山小學教師一邊指導學生給菜地澆水,一邊說道。勞動之余,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寫下勞動日記,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結合種植計劃講解課程內容,科學教師引導觀察植物生長規(guī)律……勞動已成為他留山小學多學科融合的“活教材”。
在大安鄉(xiāng)永樂小學,一場別開生面的“蘭花種植課”正在開展。孩子們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將一株株蘭苗移栽到校園花壇中。學校利用山區(qū)自然資源,開展樹木認養(yǎng)、班級責任田、小型養(yǎng)殖等項目,讓學生在勞動中親近自然、熱愛家鄉(xiāng)。
這些學校的實踐,是永勝縣全面推進勞動教育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永勝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勞動教育的部署要求,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意見》,將勞動教育納入教育督導體系,建立綜合評價機制,推動勞動教育制度化、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
“我們堅持‘五育并舉’,把勞動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永勝縣教育體育局分管負責同志胡曉紅表示,下一階段,將結合縣域人口變化和學校布局調整,充分利用閑置校舍拓展勞動實踐場所,推動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特別是在鄉(xiāng)村學校,我們要把勞動教育做實、做活、做深,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在勞動中成才。”該負責人強調,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師資培訓、課程建設和評價改革,打造“勞動+思政”“勞動+科學”“勞動+美育”等融合課堂,全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
從順州鎮(zhèn)的“開心農場”到他留山的“種植基地”,從大安鄉(xiāng)的“蘭花課堂”到遍布全縣的“責任田”,永勝縣正以勞動為紐帶,連起學校、家庭與社會,織就一張“以勞樹德、以勞啟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的育人網絡。(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特約通訊員 杜青梅)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