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這十年的巨大發展變化,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強有力的發展脈搏,也更明白了我們這代人的責任擔當。”近日正在參加許昌學院“尋訪家鄉十年變化,獻禮黨的二十大”社會實踐的李雪玲同學說。近期,李雪玲和隊友們深入家鄉,創作反映家鄉變化的圖文、視頻作品,帶動更多學生了解社情民情、感受祖國變化。
從學校課堂到社會課堂,從線下拓展到線上,近年來許昌學院“一二三課堂深度融合、多種智能化手段綜合應用、全要素資源匯聚協同”,“全域+數智化”不斷為“大思政課”建設賦能。
“大思政課”貫通育人全鏈條
“磨難是最好的試金石,希望同學們常懷‘赤子之心’,運用辯證思維,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用‘硬核’的專業本領回應時代的挑戰!”今年6月,許昌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在“云端”把鮮活的大課搬上了思政課堂。
據統計,近三年來,學校各級領導干部為學生上思政課300余節。學校充分發揮專業教師、黨政干部、機關管理、工勤服務等各崗位教職工的育人作用,聘請地方黨政機關領導、優秀企業家代表、鄉村振興帶頭人等擔任“校外導師”“第二導師”,推動“大思政課”建設與專業教學、社會實踐、創新創業、黨建團學等工作的融合。
“蓮芯”青年成長計劃則是學校為學生大學四年量身打造的“成長通道”。該計劃與思政課程有效銜接,成立“蓮芯青年行”社團,開發“蓮芯青年說”項目,把分層次、遞進式引導培育機制和“學、思、踐、悟”培養模式貫穿培育全過程。
學校還不斷盤活校園文化資源,讓校園內處處皆是思政課堂。自2012年起,學校持續打造中原地區首家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以“農耕文化與民族復興”為主題的校本特色課程。
盤活思政小課堂
建設“大思政課”并不意味著放棄小課堂,而是要實現小課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在許昌學院思政課教師穆旗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上,每次上課都要先進行15分鐘的“三微”(微課、微劇、微辯論)環節,學生們幾人一組選擇感興趣的話題制作課件、拍攝情景劇,展開激烈精彩的微辯論。通過自主學習、專題分享,學生成為思政課堂的主角。
在許昌學院,這樣的思政課還有很多?!俺两健薄盎邮健薄皡⑴c式”思政課,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金課”。2020年,學?!爸袊F代史綱要”被評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5門思政課程全部獲批省級優秀課程。
將課堂搬到更廣闊的天地間,思政課教師們還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在實踐中開展真正“接地氣”的思政教育,更好地滿足了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求及期待,引導學生用專業所學服務社會。劉鐳博士帶領學生錄制微電影《潁河沙燕》,開展“潁河崖沙燕拯救行動”,讓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真正入腦入心。
“數智驅動”實現育人效果最大化
“三月云賞櫻,四月云讀書,五月云游博物館,六月開展‘壯麗河山說’主題教育活動……”許昌學院每月一主題的網絡文化品牌“小許云上見”活動吸引了上萬名學子。學校成立了“資源融通、宣傳互融、育人共融”的思政融媒體矩陣,打造了“許小青”“蓮心青年”“青苗”“踐育博雅”等以學生為主體的網絡文化工作室,以及“青聽許院”“言馬堂”等思政微信平臺,進一步發掘網絡思政育人陣地功能。
紅色小課堂是學校首批網絡文化工作室之一,主要成員由文史與傳媒學院各年級學生組成。4年來,工作室通過講述地方紅色故事、宣傳紅色旅游資源、拍攝特色農產品短視頻等形式傳播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拔覀兿胗们嗄甑囊暯?,宣傳紅色文化?!惫ぷ魇覍W生負責人鄧安琪說。她也因此被評為第四屆“河南最美大學生”。
面對傳統的思政教育過程難以動態監控、教育效果缺乏科學評價等現實問題,許昌學院開發利用“學生精準畫像”平臺,將評價理論和大數據學生畫像技術深度融合,努力構建全域全程評價反饋新模式。平臺動態采集學生課業成績、第二課堂等多個平臺數據資源,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定量評價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支撐。
經過持續努力,該校全域數智化“大思政課”格局逐步呈現?!皩W校立足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聚焦大思政課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評價創新和保障機制創新一體化建設,完成了‘大思政課’創新體系的構建?!痹S昌學院院長、“大思政課”協同創新項目組負責人岳修峰表示。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05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