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簡稱《縣城建設意見》),明確提出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教育作為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可為區域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如何以縣城為載體推進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融合發展和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
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不僅體現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等,更體現在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的相適應發展,滿足區域常住人口公共教育服務需要、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優化區域勞動力結構、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需求。也就是說,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和根本任務,區域教育發展也不例外。從城鎮化角度看,教育能提升區域人口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水平,優化勞動力結構,從而加速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即以教育推動城鎮化建設的主動服務供給,而不是被動滿足需要。從鄉村振興戰略角度看,完善的鄉村公共教育服務布局、增強城鎮教育對鄉村教育的輻射功能,既能滿足鄉村學齡人口的教育需要,又能主動推進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縣城教育是區域教育的底色。縣城連接著城市和廣袤鄉村,是區域內社會經濟文化的中心,是融合城鄉發展的重要橋梁。2021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9.1億人。其中,1472個縣的縣城常住人口為1.6億人左右,394個縣級市的城區常住人口為0.9億人左右,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縣及縣級市數量占縣級行政區劃數量的約65%。可以說,縣城是國家區域發展的基礎。從國家城鎮化發展路徑看,縣城既是農村人口走向城市的起點,也是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主陣地。從鄉村振興發展路徑看,縣城是推進城鄉要素流動,建立新型城鄉關系,深化城鄉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領域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65%。這其中,就地就近城鎮化成為重點,因此,以縣城為載體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區域教育綜合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區域教育的現實特點。
近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縣城學校建設”“提升縣城公共服務水平”“加強縣域高中建設”等。推進縣城教育高質量發展,不僅有利于縣域城鎮化發展,更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優化布局;不僅有利于促進城鄉要素的有效流動,更有利于推進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未來,如何以縣城為載體推進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做出適應性調整。
與縣城常住人口相適應,建立公共教育服務掛鉤機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就是要以人為基本參照對象,提前謀劃好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布局與供給。《縣城建設意見》進一步明確提出要“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變化趨勢”“公共資源配置與常住人口規模基本匹配”。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人口城鄉結構發生了相應變化,但鄉城流動仍是城鄉人口流動的主要驅動力。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鄉城流動人口依然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主力軍。2020年我國流動人口達3.76億,大約2/3的流動人口選擇在省內近距離流動。縣城成為人口流動重要集聚地,同時也是農村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的主要集聚地。縣城的人口流動特征決定了必須建立與常住人口特征相適應的公共教育服務機制,使得縣城的公共教育服務資源配置能夠滿足縣域內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務教育需要。縣城公共服務教育質量也決定了能否吸引到勞動力返鄉創業及留住本土勞動力,決定了勞動者自主創業和參與產業活動的能力,決定了鄉鎮產業結構的調整速度和質量。也就是說,高質量的縣城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有利于縣域人口的城鎮化水平,有利于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布局。
擴大教育資源供給,構建城鄉融合一體的教育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縣城建設意見》提出要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擴容增位,按照辦學標準改善教學和生活設施;全面改善縣域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完善幼兒園布局;落實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和轉學政策。同時也明確提出推進縣城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這就要求必須建立縣域內城鄉統一的教育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深化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建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從而營造良好的縣域教育生態。結合城鎮發展變化態勢,推動人口流失縣城的公共服務資源適度集中。同時,要以縣域為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縣城教育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增強城鎮對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
根據縣城產業結構特征,開展相應職業技能培訓
國家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動城鎮化建設,就是把縣城作為人力資源要素的供需方及城鄉人力要素的交流池。對于“人”的問題,既要推動人才的流動,在“引”上下功夫,更要在“培育”職業技能人才上下功夫,培養縣城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批本土人才。縣城教育的發展既可為現有勞動力的公共服務需求提供堅強后盾,也可為提供新型勞動力的培育供給發揮作用。從整體看,縣城產業結構從傳統單一的農業向多元化的產業結構轉型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也是多元的,這就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一直以來,縣城職業教育尤其是針對農村人口的各種職業技能培養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教育脫貧攻堅的有力措施。因此,未來需要根據縣城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對現有從業者和未來勞動者開展針對性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年齡人口技能素質和穩定就業能力,滿足產業結構對勞動力的需要,形成區域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實現以產業發展帶動城鎮化。縣城職業教育的開展,可充分借鑒發達地區經驗、與產業結構相似地區聯合開展,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和課程,滿足縣城產業發展需要。
根據縣城區位優勢,建設區域協同共建共享制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縣城不是一個獨立的區域單元,彼此間是有關聯的,相互共同協作,發揮結構性優勢,能推進區域的整體發展。從縣城的經濟社會發展看,雖然都要建立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但由于人口、勞動力供給的流動性及產業發展的關聯性,相鄰縣城之間很難完全割裂開來,在現實的發展中影響著彼此、支撐著彼此。只有縣城間互補優勢,才能推進各個縣城優化產業結構、快速轉型,地(市)級區域或省域整體實現快速發展。也就是說,縣城既要補齊縣域內公共教育服務的短板,也要發揮教育和產業結構優勢,實現更大區域范圍的整體發展。我國區域教育協作發展由來已久,大多以項目為基礎,探索區域共同體、集團等多種發展模式。縣城教育規劃要尊重縣城發展規律,綜合考慮縣域內外等多方面影響要素,確保教育發展有質量、可持續。有些縣域還可充分結合國家重點戰略發展區域,找準時機和機遇,強化縣城與鄰近城市發展的銜接配合,實現多層次、多方面的跨越式發展。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區域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公益性專項資助課題“區域優質教育生態指標體系構建研究(GYB2022006)”的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12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