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耕讀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有“耕讀傳家”的古訓。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也提出開展耕讀教育的決定。在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推行耕讀教育既有利于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又能夠為解決鄉村思想文化建設和實現文化振興奠定基礎。而農業職業教育與實踐勞動有著天然的聯系,傳承數千年的耕讀教育是農業職業院校最好的勞動教育。因此,農業職業院校應將耕讀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充分利用“校內陣地”熏陶耕讀文化,利用“校外陣地”夯實耕讀勞動,利用“網絡陣地”傳承耕讀精神,培養學生的勞動奉獻精神、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用耕讀教育凈化職校學生心靈,讓職校學生成為頂天立地、勇于探索的復合型技術技能創新人才,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之鈣”。
利用“校內陣地”熏陶耕讀文化。農業職業院校應構建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將耕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一是用好專業教師課堂教育的主陣地。專業教師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任務,將耕讀教育、勞動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活動,開展能讓學生親身勞動的實踐活動,比如分組完成操作任務、學生作品展示等,讓學生親身體會勞動的艱辛和不易,增強感恩之心。二是用好輔導員周末班會教育陣地。輔導員要充分發揮學生職業導師和生活導師的引領作用,教育學生要以知行合一為根本要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并定期以“耕讀中國”“大國三農”“耕讀傳家”等為主題組織開展誦讀經典、演講比賽或主題辯論等活動,讓耕讀文化深入學生內心。三是用好校園文化長廊、食堂、學生宿舍等基礎陣地。比如,在校園文化長廊中融入中國古代從事農業生產、讀書榮身的相關圖片、經典案例;在學生食堂展示墻、文化墻、電視中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融入節約糧食的詩詞警句、五谷雜糧圖片、二十四節氣介紹等內容,并常態化開展“光盤行動,從我做起”活動,推薦困難學生參與食堂勤工儉學活動;巧借宿舍文化節、文明宿舍大評比等活動,將耕讀教育融入比賽內容,并將優秀作品在宿舍宣傳墻展示或張貼于學生宿舍。四是用好校園運動場、文化廣場、校園“農耕角”等補充陣地。比如,成立耕讀社團、耕讀書社等組織,開展晨讀、夜讀等讀書活動,在“讀”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農耕文化學習,營造濃厚的耕讀學習氛圍,涵養道德品行,豐富文化底蘊;在校園文化長廊、食堂、學生宿舍等基礎陣地融入耕讀教育,形成“耕讀為本”書香校園,學生耳濡目染,增強豐富的感知和情感。
利用“校外陣地”夯實耕讀勞動。農業職業院校可以依托寒暑假“三下鄉”、夏令營、第二課堂等活動及環節,讓職校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社區、鄉村、山林野外、耕讀文化教育基地等,開展古村落考察、現代農場考察、農業產業調研和社會調研等活動;參與社區衛生保潔與環境美化,參與插秧、收割等“農耕大體驗”活動,參與植樹造林、社會志愿公益活動等農事活動,參與農耕實踐,掌握勞動技能,感受勞動快樂。同時,農業職業院校還可以邀請農業生產和農村致富能手、農藝專家、農民企業家等于田間地頭“言傳身教”,以自身經歷為原型講授“耕讀故事”或現場展示農技農藝,構建“激情導入+實踐體驗”為一體的耕讀教育模式,并開設好專業實習實訓實踐課,通過整合資源,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鏈、鄉村一二三產業、美麗鄉村建設等,構建融實習、學習、生活于一體的真實的“耕讀”場景,開展由師生、鄉村群眾共同參與的“同耕”“同讀”活動,在“耕”和“讀”中突出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培養勞動精神,開拓視野和眼界,強化社會責任。
利用“網絡陣地”傳承耕讀精神。一是用好學校校園網、微信公眾號、校園抖音等新興陣地。比如,開設耕讀教育專題網站,充分利用網絡的宣傳媒介作用,開展耕讀文化藝術展、攝影展、書法展、耕讀才藝比賽展等活動,展示“耕讀育人獎”“耕讀標兵”等榮譽,樹耕讀模范,鼓勵和引導廣大師生創造耕讀文化作品,傳承中華優秀耕讀精神;利用校園微信公眾號向師生和社會推送耕讀經典文化及發布耕讀教育進展動態;利用校園抖音號,展示學生為扶貧農產品直播帶貨等產品義賣活動,講好耕讀教育生動故事。二是用好網絡開放課程教學平臺陣地。可以探索開發耕讀教育新型教學模式,打造耕讀教育在線開放課程、慕課、微課、虛擬仿真教學項目、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耕讀教育課程等。
(作者單位系重慶財經職業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13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