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蘊含中華民族的道德觀、馬克思主義倫理觀和全人類共同價值,具有堅實的倫理根基。相較于西方現代化而言,中國式現代化在價值層面具有更為顯著的優越性,展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公平正義的倫理訴求。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意味著個體能夠獲得應有之物,體現“應得”和“所得”的高度契合。它是制度安排的價值考量,是權力規范與權利保障的重要遵循,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持續發展與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公平正義以人民為中心,有利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中國式現代化既注重把“蛋糕”做大做好,也注重把“蛋糕”切好分好,同時要求把社會公平正義貫穿于財富創造與分配等多個環節,體現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統一,從而有效保障廣大人民群眾有機會憑自身能力參與現代化進程、憑自身貢獻分享國家發展成果。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全面發展的倫理指向。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倫理指向與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一脈相承,即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旨歸。這種倫理指向把人自身作為關注重點,承認人具有多種需求、人的生活具有多個面向,既正視物質條件的前提性意義,強調物質文明的積累,又關注精神文化的深層次價值,強調精神文明的升華,同時還要求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不可偏廢。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為特征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明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而且走出物質主義淺薄狹隘的視界,強調擺脫對物的依賴,避免物欲膨脹、貪圖享樂,大力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思想引領、精神力量、文化滋養。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有助于提高物質生活水平,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協和萬邦的倫理精神。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和平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聲。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刻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協和萬邦的倫理精神。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協和萬邦的倫理精神,以正確義利觀為價值依據,突破了重利輕義的發展模式,從世界發展的角度體現其超越性。秉持此種倫理精神,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著眼于本國的發展,而且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選擇,不僅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且致力于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另一方面,協和萬邦的倫理精神要求恪守互利共贏原則,反對唯利是圖、斤斤計較,甚至必要時做到重義輕利、舍利取義。正是由于堅持正確義利觀,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以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的現代化,否定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合理性,超越了擴張主義、殖民主義和保護主義,規避了特殊主義共同體排他式或封閉式的發展困境,有利于團結各國力量,共同應對發展過程中的難題,謀求世界可持續發展和永續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天人合一的倫理境界。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蘊含了天人合一的倫理追求,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體現天人合一倫理境界的中國式現代化,深刻把握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反對把自然單純理解為工具性存在,改變了主客體對立的思維方式,突破了傳統規范理論的框架范式,凸顯了人與自然共榮共生的緊密關聯,從而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此同時,不同于以破壞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模式,中國式現代化否定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無度索取,要求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從而避免殺雞取卵、寅吃卯糧、急功近利帶來的惡果,彰顯出對子孫后代負責的責任意識,具有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清潔美麗世界的責任擔當,有助于團結世界各國解決當前日益顯現的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中國式現代化內在蘊含的公平正義、全面發展、協和萬邦和天人合一的倫理意蘊,為把握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提供價值支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作者單位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3年01月19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