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于我們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意義深遠。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構建“生命共同體”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系統觀念出發,將人、自然、社會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這深刻揭示了生態各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系,拋棄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原子論、個體論,強調整體保護、綜合治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說過:“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大自然孕育撫養了人類,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自然。當人類合理利用、開發自然時,自然界能夠提供給人類豐富的補給;而當人類掠奪自然、破壞自然時,大自然則會對人類進行報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整個地球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習近平主席呼吁國際社會“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國際社會只有攜手并進,加強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共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實現“綠色發展”的現代化。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發展的目的是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他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科學分析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綠水青山”代表著優良的生態環境,其本身蘊含著十分豐富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金山銀山”代表著人類獲取的物質財富,它建立在對“綠水青山”合理開發和利用的基礎上。倘若人類肆意掠奪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即使在短時期內獲得了巨額的財富增長,但從長期來看,必然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態環境好了,人們自然愿意到綠水青山之地來投資,來生活,來旅游。近幾年,我國興起的山地生態游、森林生態游、草原生態游等即是例證。當然,要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并非一朝一夕,必須長期努力,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堅持源頭防治,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關鍵;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以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時代,民眾對于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日益增長。人民群眾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生態環境保護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如果經濟發展了,但生態破壞了、環境惡化了,那樣的現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積聚中心和貯藏庫。”我國歷史上也有過深刻教訓,如樓蘭古城因屯墾開荒、盲目灌溉,導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蔓延,淹沒了盛極一時的絲綢之路等。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呼吸到新鮮空氣,喝到干凈水,吃到放心食物,實現生活宜居。當然,良好生態環境的營造不是單靠個人就能實現的,必須集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要倡導全體民眾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把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轉化為全體民眾的自覺行動,共同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推進“五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并列,組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中發揮著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關乎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關乎國家的政治穩定,關乎社會主義文化繁榮,關乎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必須有正確的道路指引、方向指引。站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節點,我們要心懷“國之大者”,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良好生態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作者單位系湖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3年02月02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