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绷暯娇倳浽谥泄仓醒胝尉值谌渭w學習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對基礎研究的高度重視,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深刻感受到“基礎研究的春天”正在向我們走來。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和總開關。科技創新工作能跳多高、跑多遠,取決于基礎研究有多扎實。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迫切需要加強基礎研究,讓基礎研究更好地為科技創新“深蹲助跑”。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不斷加強基礎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深刻把握高校在加強基礎研究中的獨特地位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功能,與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深度交融,在加強基礎研究方面具有一般組織無法比擬的突出優勢和獨特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內在聯系和辯證關系。
高校人才集聚成為國家戰略科技人才“蓄水池”。高?;A學科眾多,擁有專業化的教師,能夠使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具有培養基礎研究人才方面的獨特優勢。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雙一流”建設高校尤其是其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可以發揮學科和科研優勢,承擔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時代重任。據教育部統計,新時代十年來,中國高校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國超過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都集聚在高校,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提供了源頭活水。
高??萍紕撔聝瀯葙x能產業轉型發展。如果失去了轉化環節,科技創新的優勢將無從談起,也將逐漸失去其生命力。高校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科技創新通過技術轉化催生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也深刻影響著高校的研究范式和學科結構??v觀世界歷次科技革命,不僅造就了新的世界科技強國和經濟強國,也催生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加速了全球高等教育中心的變遷。當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與時俱進,緊跟甚至引領世界科技潮流,建立科技成果披露機制和勤勉盡責容錯機制,敏銳接收產業科技訊號,吸引政府基金、龍頭企業和社會資本關注與投入,促進高??萍汲晒D化落地,把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高校校園文化助力創新氛圍養成。高校具有獨特的制度環境與校園文化,這是開展科學研究、產出創新成果的特殊土壤。在不斷加強基礎科研工作的過程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積極建設與高水平基礎科研工作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努力營造多元共存、保護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鼓勵不同創新文化交匯碰撞,以差異引導競爭,以競爭促進創造,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潛力。大學能夠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根源,不僅在于源源不斷地吸納和培養青年學生,更在于對創新無止境的追求。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產業升級迭代離不開高校的智力支持和創新賦能,也離不開創新文化的涵養浸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文化傳承創新及國際交流合作上的職責功能,對全社會創新文化具有引領和反哺作用,深刻影響著全社會創新能力的提升。
堅持引育并重,建強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
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基礎研究人才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實基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有一大批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的支撐。科學領域的“大師”絕大多數是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或者與基礎研究密切相關,他們的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創新,甚至帶來了劃時代的變革。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以培養一流基礎研究人才為目標,走好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構建基礎研究戰略人才力量。著眼于人才梯隊長遠謀劃高校人才體系,健全內外并軌、文理并重、梯次遞進、能上能下、全程激勵的可持續人才體系,穩步推進“準聘—長聘”制度改革。統籌資源探索設立專項基金,對科研人員的研究起步期、快速成長期和穩定期進行全周期支持,構建全鏈條的基礎研究培育支持模式與機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構建能進能出、流轉順暢的隊伍建設機制,形成梯隊化分布的基礎研究戰略人才力量。近年來,廈門大學著力打造以講席教授、南強特聘教授、南強重點崗位教授、南強青年拔尖人才等為主體的人才架構,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
培養造就基礎研究后備力量。源源不斷地培養基礎研究后備力量,是基礎研究長遠發展的力量之源。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把基礎研究人才、卓越工程師培養作為重中之重,以加強一流基礎學科建設為抓手,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育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深化“拔尖計劃”“強基計劃”等人才培養創新試驗區改革,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構建“專通結合、交叉融合、本研貫通、國際合育”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更好地服務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
把基礎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以科研平臺為依托、科研項目為引領,堅持一流標準,堅持問題導向和自由探索相結合,吸納本碩博不同培養層次的學生參與解決國家科技“卡脖子”問題的過程。加強科研戰略指導,支持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對接,鼓勵科研人員勇于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任務。高校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和貢獻度的提升,為支撐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等提供有力人才支持。
加速重構校園創新生態,積極打造戰略科技力量
高校創新生態是立體、多元、彈性、交互的綜合系統。人才梯隊、研究領域、科研容錯和學科交叉等要素構成了高校創新生態的基本形態,并沿著有組織科研方向迸發蓬勃生命力。當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發揮“創新源”作用,努力培育并引領全社會的創新生態和創新文化,積極發揮創新輻射效應,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促進“產、城、人”深度融合,打造創新高地。
傳承弘揚科學家精神。進一步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最大程度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讓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需要物質的投入,更需要精神的力量??茖W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深刻理解科技創新在“兩個大局”中的時代使命,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不斷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貢獻更多力量。廈門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賀信精神,傳承“愛國、革命、自強、科學”的優良校風,主動聚焦和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面提升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能力,引導師生厚植家國情懷,心系“國之大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作為。
瞄準關鍵領域加強有組織科研。加強頂層設計和前瞻布局,改革基礎研究組織模式,積極推動科研范式轉型,形成以問題為中心的科研管理模式、以重大項目為紐帶的人員組織機制、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機制。深入實施人文社會科學提升計劃,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鞏固傳統優勢學科,促進人文社會科學與理工醫科交叉融合。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鼓勵跨學科組建“大團隊”、推動“大交叉”。突破學科界限,打破院系壁壘,成立一批交叉學科平臺,依托重大科研平臺承接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工程,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實現更多從“0”到“1”的重大原始創新。近年來,得益于基礎研究科研組織管理體系的優化整合,學校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大數據、海洋與生態環境等領域產出了一批高展示度成果,圍繞重大需求和攻關任務,推出基于中國實踐面向全球的海洋負排放方案,研制在國內獲批緊急使用的鼻噴流感病毒載體新冠肺炎疫苗,“溫和壓力條件下實現乙二醇合成”成果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粒子阻尼技術”實現了我國大直徑艙箭分離降沖擊技術的重大突破。2022年,廈門大學率先成立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加強內涵建設,努力為開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發展研究作出廈大貢獻。
持續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科學化水平。在科研創造的生產鏈條上,不僅需要著作等身的“大先生”,還需要具備現代管理思維的“大管家”。一方面,要推進全鏈式科研保障隊伍建設,提高服務保障標準化水平,切實發揮管理改革賦能科研工作效能,賦予科學家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真正節約科研專家非研究性事務時間,進一步釋放科研人員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另一方面,要構建富有活力和科學高效的科研服務管理體系,以撬動科學家創新投入,吸引更多青年科學家加盟聚集,發揮評價和資源分配等政策“指揮棒”的作用。高校應推進基于分類導向、貢獻導向和發展導向為特色的科研評價改革,堅持個人貢獻質量與團隊師均貢獻力度評價并重,優化科研資源配置,激發創新人才活力,推動科研管理由“管理型”向“組織型”升級,增強對國家戰略及產業急需的快速響應和資源配置能力,探索形成以重大科學問題為導向和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目標的科研組織,融入國家戰略布局,協同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近年來,廈門大學重點圍繞能源材料、海洋科技、醫藥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推進高水平創新平臺重組提升和新建,積極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同時,學校堅持國家需要、國家站位、國家水準,積極推動冷門絕學等基礎研究長足發展,鼓勵教師潛心治學,深耕上古文字、周代樂鐘制度、東亞漢語音韻學史、中國海關通史及華僑譜牒等領域,確保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基礎學科、冷門絕學有傳承有發展。
加強國際科學交流合作。在百年辦學歷程中,學校形成了“僑、臺、特、?!碧厣汀昂{、海絲、海洋”優勢,是最早開展國際中文教育的機構之一,也是中國對外合作最為活躍的高校之一。學校全面服務國家戰略和決策,時刻關注國際形勢的新變化,圍繞全球問題、國際區域問題和國別問題,積極探索跨地區、長周期的國際合作新模式。近年來,學校培育具有全球創新吸引力的協作模式,不斷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全方位多領域合作,辦好馬來西亞分校,建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并在加強國際科學交流合作上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學校積極參與或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2022年,學校牽頭的“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被納入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方案,成為碳中和領域我國第一個獲聯合國批準的國際大科學計劃。
(作者系廈門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29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