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進入千家萬戶的生活,未成年人觸網率不斷提高,觸網年齡不斷下移。盡管互聯網給數字化時代成長起來的未成年人帶來了更方便快捷的學習娛樂渠道,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和風險。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和風險,我國一直以來都在積極推進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相關工作。近日,司法部、國家網信辦專題研究審議《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草案)》,旨在通過立法對未成年人進行網絡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通過立法對未成年人進行網絡保護,是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的要求。當前我國互聯網在未成年人當中的普及率達96.8%。由于互聯網本身的虛擬性、隱蔽性,使得一些問題被暴露出來,包括未成年人更容易在網絡上接觸到不健康的內容,在網絡上的行為較難得到監管,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容易被泄露,帶來身份盜用的風險。通過立法對網絡空間進行規范來實現保護未成年人的目的,是適應互聯網給未成年人帶來的新成長環境的需要。
保護好未成年人,保障其健康成長,是國家培養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刻,信息鑒別能力較弱。在互聯網上接觸到的不良信息可能會扭曲他們的價值觀,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一些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網癮或者深陷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等不良事件當中,甚至不慎觸犯法律。通過立法來創造一個有秩序的在線空間,有利于給未成年人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
這也是平衡互聯網經濟發展和未成年人權利的必要路徑。未成年人獲取網絡信息、參與社交和健康成長的權利需要得到保障。同時,互聯網經濟需要發展,互聯網平臺經營者的權益也需要通過立法被確認。通過社會各方參與、實現符合各方權益的法律法規,可以平衡未成年人的權利與互聯網發展,為兩者提供制度基礎。
通過立法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堅持多方參與的原則,明確各方主體的責任。網絡保護不僅需要國家和政府承擔網絡保護的責任,還需要有關部門、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各主體要履行各自的職責,承擔各自的網絡保護責任,同時加強交流和溝通,共同治理網絡環境,維護未成年人的權益。
堅持監管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實現保護和引導的統一。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需要建立監管和執法機制來清除不良內容,懲治違法行為。但僅對不良內容和違法行為進行監管是不夠的,還需要加強未成年人網絡教育。通過教育宣傳促進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提高,引導未成年人文明上網。
堅持分級保護的原則,因時制宜地保護未成年人。不同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有不同的特點,在面對互聯網風險時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應該根據未成年人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結合其實際需求和情況,根據不同年齡進行分級保護,有針對性地做好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
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工作,期待《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盡快出臺。相信這一條例的出臺能夠建立更完備的法律體系,強化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工作,規范網絡空間的秩序,營造一個干凈、健康的網絡環境,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人格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未成年人學校保護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19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