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智慧化港口與服務高端論壇在寧波舉辦,來自中、日、韓三國的政府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嘉賓聚焦智慧港口建設展開深入研討。作為本次論壇的主辦方之一,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詳細介紹了該校為寧波舟山港的數字建設開展的相關探索,貢獻了“寧波方案”。
擁抱城市,深度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的初心和使命。該校成立于2001年6月,由寧波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學攜手共創。2020年1月,該校由獨立院校轉設為公辦普通本科高校,錨定“省內一流,全國百強”的目標重新出發,集中優勢資源打造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智慧化港口與服務兩大學科群,緊密對接寧波建設全球智造創新之都和世界一流強港,奏響了一曲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的交響曲。
與產業集群聯動發展,集中優勢打造兩大學科群
轉設后,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迅速明確了發展思路:立足寧波、依托浙大、放眼全球。
學校創新性地提出了“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智慧化港口與服務”兩大學科群建設,聘請兩位國家級人才擔任學科群首席科學家。
“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學科群圍繞寧波全球智造創新之都建設,統籌協調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建設,推進企業數字化改造;“智慧化港口與服務”學科群圍繞寧波舟山港打造世界一流強港,統籌協調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與化工、土木工程等學科建設,研究智慧港城規劃、智慧港航物流、智慧海港服務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去年9月,“智慧化港口與服務”學科群參加寧波市產教融合重大項目簽約儀式,與寧波市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簽署合作項目,雙方圍繞綠色石化基地重大設備長周期運行安全保障關鍵技術進行攻關,為臨港石化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創建學科群這一組織方式,可以把科研教學能力賦能給產業。”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教授、“智慧化港口與服務”學科群首席科學家談建說,學科群將充分發揮學科協同的能量,更好地服務于寧波的港口生態。
在兩大學科群的牽引下,該校圍繞寧波智能裝備、新材料、綠色石化等支柱產業,著力打造機械工程、材料與化工兩大特色學科,這兩個學科均為省重點學科。機械工程學科形成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聞雪友領銜的高水平科研團隊,擁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10個,省級產業學院1個,國家一流專業1個,近5年來獲得國家和省部級項目57項;材料與化工學科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校長楊德仁領銜,2022年獲得寧波市頂尖人才項目,得到市財政資金1億元專項支持,擁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3個,近5年來獲得國家和省部級項目24項。
“今后,學校將把兩大學科群打造成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高地、學科交叉陣地和產教融合基地,成為寧波港口與制造業領域發展的智囊庫、創新谷和人才源。”楊德仁說。
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投喂機是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智慧海洋牧場裝備技術中心”研發的裝備之一,目前已經在寧波象山縣黃避岙鄉進行應用。“原本投喂大黃魚需要開船出海,有了這個投喂機,現在就能覆蓋更大面積的水域,還能遠程實時監測餌料的投喂情況,省時又省力。”當地養殖戶錢國敏說。
除了智能投喂機,該中心還研發了便攜式網衣清洗機器人和集成消波、發電功能于一體的防波堤技術與裝備。該校機電與能源工程學院副院長、“智慧海洋牧場裝備技術中心”執行主任宋瑞銀表示,未來該中心將研發一批更智能的裝備,為浙江省“藍色糧倉”建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近年來,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打造優質的教學科研和創新服務平臺,不斷激發科研活力。當前,該校擁有省部級及以上科研創新平臺6個,10個學院共計成立了57個科研團隊。
2022年初,寧波市發改委邀請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計算機與數據工程學院執行院長陳根浪負責的科研團隊,開展寧波市共同富裕精準畫像群體結構分析,構建了以人為核心的“數字社會數據底座”,為“擴中”“提低”重點對象精準識別,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寧波經驗。
嚴梓睿是該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大學三年都跟著導師陳根浪參與科研項目。“在一個個項目實踐中,我不僅專業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更重要的是被導師將研究落在寧波大地上的精神深深感染,在內心播下了今后也要服務地方發展的種子。”嚴梓睿說。
強化校企協同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學校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近3年來,浙大寧波理工學院主持國家基金項目32項、省部級項目99項。作為第一單位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8項,參與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推動政產學研協同育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
近年來,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深入推進“擁抱城市”計劃,建立“一學院一區域”“一學院兩部門”工作機制,全面(戰略)合作覆蓋寧波所有區(縣、市)。2020年以來共承擔105項寧波市重大重點項目,服務寧波市各類企業3000余家。
傾聽企業需求、考察企業車間、厘清技術難點……近10年來,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教授白劍宇每年都會下沉近20家企業。長期從事計算機與機械制造領域的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技術經紀人”,通過牽線搭橋幫助企業找到“破題”關鍵。
“科技成果要走出實驗室,轉化成生產力,才能真正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產業變革的‘星火’。”白劍宇說,高校教師是學科建設與行業發展之間的一座橋梁,他們正在努力喚醒點點“星火”,并將這片星光播撒到課堂。
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深化新工科與新文科建設,構建“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建立了一二課堂貫通、線上線下連通、校企協同融通(“三通”),產教融合、理實融合、專創融合、思政融合、數智融合(“五融”)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構建產學研合作共同體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抓手。該校現有省級重點支持現代產業學院1個,市級產教融合五個一批協同育人產業學院1個,校級培育現代產業學院7個。其中省級重點現代產業學院現代高端裝備及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由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與寧波制造行業龍頭企業海天集團、寧波均普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奧克斯集團等共同組建。該產業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學生在第四學年進入產業學院共建企業,以具體項目為載體,參與企業實際工程項目。
該校機械工程專業192班學生趙飛飛畢業設計期間全程進駐海天集團,完成了題為《基于有限元算法的壓鑄機模板強度校核與分析》的畢業設計,并順利入職海天集團。“在學校和企業雙導師的指導下,我們以解決現實技術問題為導向答好畢業大考,也增強了自身的就業競爭力。”趙飛飛說。
緊密對接地方產業、協同育人帶來的是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該校累計為社會培養輸送了5.2萬余名優秀畢業生。近3年,畢業生留甬率保持在40%以上,為寧波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未來,我們將持續聚焦國家戰略發展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推動科技協同創新,加快建設區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創新型應用型大學,譜寫校城相擁的新篇章。”楊德仁說。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28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