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賀州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萬茂生博士團隊牽頭的“重質碳酸鈣及人造崗石高值化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2023年度中國非金屬礦科技進步類一等獎。該項目已獲專利授權17項,開發出系列高端重質碳酸鈣粉體和精品人造崗石新產品,形成了多個名牌產品、環境標志產品和綠色建材認證產品。
賀州學院所在的廣西賀州市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豐富。學院長期以來立足區域、聚焦地方支柱產業,著力打造特色學科專業群,積極融入地方特色產業,建成多個獨具特色的產業學院,探索出一條服務地方產業的特色發展之路。
特色學科與地方行業產業相融相促
碳酸鈣產業是賀州重點打造的千億元產業集群,但長期以來存在的產品白度低或不穩定、吸油值大等難題,嚴重制約附加值提升,原有解決方法過程煩瑣、投入成本高、缺乏部分關鍵技術。
對此,賀州學院依托學校打造的碳酸鈣現代產業學院,將學科專業建在產業上,與地方行業產業深度合作,以人才和科技創新不斷為地方產業賦能。
其中,教師萬茂生研發的系列碳酸鈣專用增白功能助劑,填補了碳酸鈣增白技術空白,形成碳酸鈣“增白—改性”一體化關鍵技術。
近年來,賀州學院緊緊圍繞賀州建設“廣西東融先行示范區”的戰略定位,聚焦當地“3+6”產業集群,推進專業鏈與產業鏈、人才鏈與創新鏈“四鏈融合”。建設3所廣西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重點建設6個專業集群,與賀州“千億產業”緊密對接。
“賀州被列入首批自治區級裝配式建筑試點城市以來,裝配式建筑發展勢頭迅猛,但還存在區域標準化程度不高、節點連接及適宜體系尚不完善等制約該產業深度發展的問題。”裝配式建筑現代產業學院院長陳宜虎說。
為此,學校依托裝配式建筑現代產業學院賦能產業發展。2023年,該校作為第一主編單位編寫的《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作為地方標準正式發布,填補了廣西在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上的空白,為全區裝配式建筑評價提供依據。
特色人才與地方社會發展同向同行
2021年,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教師李鵬作為項目負責人與企業簽訂了百萬元技術服務合同,至今已協助企業在功能性高填充母粒、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改性塑料等碳酸鈣產業下游高附加值產品方面開發了數十款新產品。
賀州學院院長吳郭泉介紹,學院緊密結合地方社會發展需求,主動瞄準地方發展所急,發揮高校人才優勢,推動人才發展與地方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同向發力,不斷增強人才對地方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
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也為學校科研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2016年以來,該校承接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30多項,獲國家和自治區級獎勵10余項,制定行業地方標準15個。
賀州學院不斷推動校地聯動向深處邁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該校聯合賀州三縣兩區共建“鄉村振興學院”,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隊員、科技特派員,鼓勵科研工作者技術入股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為賀州市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和人才支撐,也為賀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2019年,賀州學院食品與工程專業教師張志了解到自己定點聯系的九如村計劃發展紅薯種植加工產業,便主動向村里提出承擔紅薯加工廠廠房設計任務,推動工廠建設并獲得支持資金100多萬元。加工廠2020年獲得生產許可證,為農戶、村集體持續增收增利打好基礎。
特色辦學與地方文化創新“雙向奔赴”
今年10月,在賀州學院所轄的廣西黃金珠寶現代設計產業學院與賀州平桂區共同舉辦的“賀州之夜”設計師珠寶時裝原創作品集中發布時尚大秀中,學院師生發揮專業優勢,將民族元素、珠寶文化與精美服飾巧妙結合,展示傳統與創新、工匠與時尚的融合,作品備受好評。
賀州學院教師朱曉佳介紹,她的教學團隊經常深入瑤山考察調研,深度挖掘瑤族文化,將人才培養與文化保護傳承充分結合。近年來,團隊指導的學生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比賽中多次斬獲國家級獎項。
近年來,該校建立南嶺民族走廊研究院、賀州民族文化博物館等地方文化研究機構,推動校城文化共建共享,以多樣化的形式創新發展地方特色文化。
同時,學校依托“一院三館兩基地”積極開展文化傳承創新,將文化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創新創業教育以及校園文化建設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品牌不斷彰顯。
校城融合、校地共生,在這場高校與地方的“雙向奔赴”中,賀州學院激發新動能、搶抓新機遇,持續推進校地共生共榮,與賀州全面實現融合發展、校城共贏,在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應用型大學之路上穩步前行。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3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