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煤炭科技博物館于2009年開館,是由教育部、應急管理部及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共同支持,中國礦業大學承建的高校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以收藏、展示、傳播煤炭科技發展和能源高校辦學歷史,傳承、弘揚、凝聚煤炭行業文化、大學文化、科學文化為使命。該館目前有常設場館展廳7個,包括校史館、自然陳列館、李可染藝術展廳、采礦科技館(采礦工程技術教學示范中心)、仇高馳書法廳、人文藝術館及煤炭企業館。
在校史館的一角,掛著一張約半米長寬的畢業證。它是中國礦業大學前身——河南焦作路礦學堂1912年為首屆畢業生頒發的編號為第一號、等級為頭等的畢業證。
焦作路礦學堂一號畢業證,是中國礦業大學歷史上第一張畢業證書。證書的主人叫張世忠,河南開封人。該證書為長46厘米、寬42厘米的長方形,正中上方印有兩幅交叉的中華民國首面法定國旗——五色旗,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同時也代表仁、義、禮、智、信五德。最右側有騎縫章,顯示該證書應有底聯存檔。國旗下面是防偽紋樣圍成的證心,“畢業文憑”四字橫嵌在紋樣上部,證心為繁體豎排印刷,內容顯示當時的學制為三年;其后清晰分列科目,計分嚴格,細為分、厘、毫,按三年總平均分數分為頭等、二等畢業文憑,并列有曾祖、祖、父三代人姓名??颇砍煽兿路綖橛9究偟V師堪瑞克及英籍教師李恒禮先生的英文簽名,時間顯示為中華民國元年12月,并蓋有“辦理河南交涉局之關防”印章。證書顯示張世忠以八十二分成績拔得頭籌,獲得編號為第一號的畢業證書。
1910年2月,張世忠考入焦作路礦學堂,攻讀礦業專業。他和大多數青年有識之士一樣,抱有“實業救國”“工程報國”的堅定信念和愛國情懷,深刻意識到“國家的興衰,甚至于滅絕的關鍵,都在青年的身上,在青年們的求學時期”,因此知難而進選擇焦作路礦學堂。他和同學們在焦作路礦學堂發憤苦讀,如饑似渴地汲取新知識,開闊新視野。1912年末,首屆學生畢業考試結束后,張世忠各門課程的總平均成績為八十二分,因而獲得焦作路礦學堂頒發的編號為第一號、等級為頭等的畢業證。
畢業后,張世忠為了表達獻身礦業的報國之志,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張廣石(“廣”“石”二字合起來為“礦”字)。新中國成立后,張廣石加入了中國礦冶工程學會。1950年,他出售了自己僅有的一處住房,全部款項無息投貸給當時資金拮據的同泰煤礦。作為中國礦業領域的先驅之一,張廣石一生著述頗豐,發表了《粘漿煉焦法》等一系列專業論文,出版了《中國礦業志》《陜西之煤業》《礦業指南》《陜西礦產一覽》等重要著作。他積極投身新中國煤炭高等教育事業,專注于人才培養和職工培訓,參與發起成立西安煤礦學校,還先后被聘為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即今西北工業大學)教授。
2013年,張廣石的兒子張印將父親的畢業證書捐贈給母校,這張編號為學校第一號的畢業證書回到了離別一個多世紀的“家”。張廣石先生傾盡畢生精力奉獻于礦業領域,是中國礦業大學幾十萬校友的杰出代表。為了紀念他對礦業事業的奉獻,學校專門設立了以張廣石先生命名的專項獎學金,旨在獎勵采礦工程專業成績優異的學生,勉勵礦大學子繼承和學習“一片赤誠愛祖國,殫精竭力為礦業,無私奉獻為人才,潛精研思搞科研”的張廣石精神。
(作者單位系中國煤炭科技博物館)
?高校博物館·鎮館之寶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08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