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來,參與北斗系統研制建設的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斗,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時代北斗精神,要傳承好、弘揚好。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7月31日在參觀北斗系統建設發展成果展覽展示時強調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自1956年建立以來,歷經60余年發展積淀,其教學水平與規模都已躋身世界前列。在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研發過程中,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承擔了北斗精密定軌和衛星數據處理方面的大量科研任務,發揮了“武大人精確定位了衛星每個瞬間位置”的重要作用,用實際行動傳承和踐行新時代北斗精神。
注重課程思政引領,培育一流測繪人才。測繪學科從創建之初,就將培養優秀測繪人才視為神圣的使命,主張最好的教師到教學第一線。武漢測繪學院首任院長夏堅白院士雖身兼要職,仍長期為本科生講授天文學課程;一級教授王之卓院士多年給學生授課,許多學生聽他講課后深深愛上航測專業。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測繪學概論”更是展示了“六院士,一門課”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崇高使命24年的堅守與傳承。院士們用淵博知識、開闊眼界、深刻見解,激發了一代又一代學子對測繪學的熱愛,獻身祖國測繪事業。
錨定國家戰略需求,涵育師生科研報國情懷。服務國家戰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推動行業科技進步,是測繪學科幾代人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目標,也是學科文化的重要內涵。這一文化傳統彰顯了測繪學科代代相傳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學科“中國特色”的具體體現,也成為學科躋身世界一流的重要原因和強大動力。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德仁院士團隊倡導“讀書、思維、創新、實踐”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到學科交叉前沿刻苦攻關,師生接力完成的“天空地遙感數據高精度智能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推動了我國衛星遙感測圖從有控制到無控制的行業智能化變革,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打造校外實踐第二課堂。針對學科應用性強的特點,測繪學科特別重視教學實踐和實習。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武漢測繪學院就在湖北建立了3個教學實習場地。而今,武漢大學測繪相關學科紛紛成立眾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同時與相關企業合作,廣泛開展校企協同育人。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每年組織全國地理學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聯合野外實習,考察數千公里沿線典型地質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及生態環境問題。跨區域聯合實習融合各基地的路線、項目、師資等資源,改變了以往地理專業以定點實習為主的做法,讓學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鍛煉。
堅持開放融合理念,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通過完善“請進來、送出去”工作,形成了雙向交流、合作共贏的良好態勢。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等高校達成了人才培養協議,建立了學分互認、可同時獲得兩所大學雙碩士學位的培養機制。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國際暑期學校,是國際合作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思維的有益探索。國際交流顯著提升了學科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使學生有機會利用國外高校優質的教學資源、科研環境和濃厚的學術交流氛圍,開闊學術視野,大幅提高科研能力和對外交往能力。
(整理者單位系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3年12月14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