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擴優提質大家談
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推進教育強國建設,必須深入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即日起,區域周刊推出“擴優提質大家談”系列欄目,邀請地方教育管理者、區域教育研究者,共謀發展新思路,共繪發展新藍圖。
——編者
提出“抓教育,就是抓所有”的口號,大力實施“教育三年提升行動”,制定建設“小縣城大教育”新高地的目標……這是湖南一個邊遠山區縣近年來的教育動作。這個縣就是江永縣。
江永縣位于湘南邊陲,與廣西交界,常住人口28萬。作為一個教育基礎較為薄弱的縣,如何突破內外條件制約,促進全縣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成為縣委書記唐德榮的“心頭結”。
他表示,“抓教育,就是抓所有”,雖然只有八個字,卻是江永縣黨政班子經歷多方思索后,為“發展是第一要務”找到的最切合縣情的工作思路。而抓教育,關鍵是“抓教師”。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厚植教育家、好老師自由成長的“空氣”和“土壤”,正是縣委、縣政府努力的目標。
近日,記者專訪了江永縣委書記唐德榮。
“哪個地方重視教育,哪個地方發展就好”
記者:在江永縣,我們聽到了很多關于您重視教育的故事,特別是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抓教育,為什么關鍵要“抓教師”?
唐德榮:實踐充分證明,一個地方人才的多少與一個地方的發展成正比。哪個地方重視教育,哪個地方的人才就多、活力就強、發展就好。
當前,我縣處于“滾石上山”階段,困難問題、壓力挑戰不少。我們的經濟增速不快,經濟總量規模在永州市靠后,GDP還未過百億元。我們的發展質量不高,全縣大的產業項目不多,過千萬元的利稅大戶屈指可數。對此,2024年,我們的目標是沖到全市中上游。既然縣委、縣政府有一系列目標要實現,那就迫切需要教育來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一個地方教育事業的振興和發展,離不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師德優良、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的核心工作、系統工程,縣委、縣政府必須牽頭來抓,主要從教育生態、教育大環境的改善抓起,深化教育改革,不斷提升教師群體的職業幸福感,不斷增強教師職業的吸引力,把更多優秀人才吸收到教師隊伍當中。
優化教育大環境,我們以扎實的成效回應教師的關切。一方面,進一步加強教師教育監管。持續深化師德師風建設活動,不斷規范教師的從教行為,不斷增強教師的職業責任感。我縣探索實施了教師積分制管理,通過量化考評,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教師成長幫扶關愛。在江永縣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縣委、縣政府還是決定,優先保障全縣教師享受鄉鎮工作補貼、人才津貼及教師體檢經費等福利待遇,確保教師待遇不低于當地公務員。
此外,為滿足教師隨時隨地學習成長的需求,我們投入935萬元,為全縣中小學校配置智慧圖書柜,配備大量教育教學專著,讓教師們通過學習新知識,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江永教師精神狀態怎么樣,江永子弟就會怎么樣”
記者:目前,江永教育相對先進地區來說還有差距。您經常對老師們說,江永教育要奮發趕超,必須要有一種“江永精神”。要在全縣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讓好老師源源不斷涌現。那么,您心目中的好老師是怎樣的?
唐德榮: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好老師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我常跟老師們說,好老師要常懷父母心、事業心、奉獻心、快樂心,人人爭當名師,爭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胸懷“國之大者”,承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從小處講,要扛起為江永縣高質量發展育才的責任重擔。江永縣的教師并不比其他地區的差,學歷也不比別人低,要教好書,更多的是比狀態、比境界、比情懷。我認為,江永教師精神狀態怎么樣,我們江永子弟就會怎么樣,我們江永明天的發展就會怎么樣。
我們的工作態度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把工作當成事業,第二種是把工作當作職業,第三種是把工作當成副業。無論把工作當職業,還是當副業,都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被動推動工作。因此,我們希望老師都做一個把教育當事業干的人,用強烈的事業心扛起“強縣有我”的責任擔當。只要我們把教書育人作為畢生的事業,一定能成為名師,一定能教出一批又一批好學生。
實際上,我縣像這樣的好老師很多,他們敬業奉獻,愛生如子,有著深厚的教育情懷。例如蔣叢青老師,扎根鄉村教育38年,一直堅守在瑤山,為瑤山孩子筑夢,一家三代都在瑤山教書,累計73載,在平凡中賡續著榮光;還有莫文生、周仁武、蔣茶增等扎根鄉村教學一線的教師們,他們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奉獻,知責于心、擔責于身,淡泊名利、甘于奉獻,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
“我們鼓勵教師快樂地生活、快樂地工作”
記者:作為縣委書記,您鼓勵教師快樂地生活,快樂地工作。這對教師來說很重要。原來我們要求教師講奉獻的多,但講快樂的少。您為何這么提呢?江永要如何創造教育家成長的“空氣”與“土壤”?
唐德榮:我們鼓勵教師快樂地生活、快樂地工作,并不是要削弱教師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而是希望教師在關注教育質量的同時,也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我覺得只有當教師自身感到幸福和滿足時,才能夠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積極陽光的心態也是一樣,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因此,我們鼓勵廣大教師保持樂觀的心態,以愉悅的心情從事教育工作,挖掘教學中的“快樂”因素,尋找優化教學的竅門,帶領學生一起享受課堂的樂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成為充滿陽光的人。
我們還要為教師快樂工作、生活、成長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為教師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讓教師能夠享受工作的樂趣和生活的美好;為教師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讓教師體驗到成長的快樂;關注教師的困難和需求,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為教師排憂解難;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宣傳教師的價值和貢獻,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使教師更敬業、精業、樂業。
關于教育家培養,我認為,一朵花的盛開,離不開良好的土壤;一個教育家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環境。我們江永若要培養教育家,要源源不斷涌現“大先生”,縣委、縣政府必須提供適合教育家成長的“空氣、土壤、水分和陽光”。
要“真抓教育、抓真教育”。縣委、縣政府要做到“五個優先”,即教育發展優先規劃、教育投入優先安排、教育用地優先保障、教育用人優先補充、教育問題優先解決。各鄉鎮要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謀劃教育、關心教育,要當好“教育書記”“教育鄉鎮長”“教育后勤部長”,帶著責任、使命與感情抓教育,多進學校門、多問學校事、多解學校難,為教育發展提供最優保障,各部門單位有責任、有義務,把關心支持教育、關懷師生冷暖掛在心上。
落實好學校辦學自主權,少些行政干預,允許學校有自主權,允許校長和教師有自由度,只要嚴格遵循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的教育法規,在“教育理念”“學校文化”“課程設置”“教學模式”“人事管理”“財務支配”等方面,都應該給予其自主空間。
要減輕教師非教學任務,堅決杜絕強制攤派無關事務,依法保障學校辦學自主權和教師合法權益,認真組織實施中小學教師減負工作,確保教師全身心放在教學上、放在工作上。
我們還要尊重專業、尊重人才。我們在選拔干部,特別是校長時,要注重選拔專業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人。“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校長的水平決定了學校的高度。
在教師專業成長上,我們需加大名師的培育力度,構建多維度名師工作體系,全力鍛造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教育名家。
《中國教育報》2024年01月17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