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青山鎮花園村食用菌種植基地,在暖陽的映照下,一排排白色菌袋光芒耀眼,一朵朵黑木耳長勢喜人,幾名村民提著剛剛采摘的木耳籃子走在田埂上。花園村八組村民方廷翠高興地說,食用菌基地讓村民們每天在家門口就能掙到100多元,還能照看家里上學的孩子,實現打工和顧家兩不誤。“長安大學的小王書記給我們辦了不少實事,可幫了我們的大忙了!”她說著還不由得豎起了大拇指。
方廷翠夸贊的小王書記名叫王永輝,是長安大學派駐花園村的第三任第一書記。據王永輝介紹,為有力有效推進鄉村振興,長安大學通過資金投入、技術指導、消費幫扶等多種方式,支持花園村發展特色產業。其中,援建的15萬袋規模食用菌種植基地,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分紅等方式共帶動周邊群眾60余人次,戶均增收2700余元,同時助推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余元。
丹江河畔,商南縣湘河鎮蓮花臺村的一片河灘地上,十多名工人正在忙著搭建小西瓜種植基地溫室大棚。蓮花臺村黨支部書記廖自飛介紹說,這里原來是一片沙石遍布的河灘地,在長安大學的支持下,通過土地平整、土壤檢測等前期工作,變成集中連片的優質農田,大棚建成后將引進江寧橫溪小西瓜種植。
在蓮花臺水庫,長安大學掛職商南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泉正在各個水質斷面開展采樣工作,“在助力商南縣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上,發揮我們高校的專業優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長安大學依托教育資源優勢,創新人才幫扶措施,從學校水利與環境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選派兩名專業技術人才分別擔任商南縣生態環境局、住建局副局長。
在長安大學援建的商南縣鹿城中學科技小屋里,長安大學支教團成員張雅妮在輔導學生學習“重心與穩度實驗器”的使用方法,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目光觸動著她的心。長安大學已連續12年累計選派138人赴商南縣、留壩縣等地開展支教工作,他們飽含家國情懷,肩負使命擔當,在秦嶺深處綻放別樣芳華。
十年幫扶情長,續寫振興篇章。在產業幫扶工作中,長安大學持續發揮高校人才、技術、資源、平臺等優勢,整合高校、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市場多方資源形成強大合力,探索構建“黨建引領鑄‘魂’,科技助力賦‘能’,資金撬動造‘血’,消費幫扶解‘困’,品牌運營成‘名’”的產業幫扶模式,以木耳產業發展模式為典型,持續扶持茶葉、天麻、靈芝、連翹等一批特色產業發展,助力鄉村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百花齊放。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19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