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鑄魂育新人·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五周年特別報道
·福建省推動建設“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目前已構建起南、北兩大區域聯盟,通過定期會商、問題協商、育人共商,構建省地校多層次共融共建共享的常態化育人新機制
·目前,南部片區按照“百年初心 紅色八閩”等8個主題,分類建設109個實踐研學點。北部片區則以研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主線,以習近平總書記推動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福建故事為生動題材,打造“尋古傳文”主題研學圈,建設“侯官尋蹤”等研學實踐路線
“雖然我不能像考古學家一樣去探索出同根同源的印記,但是我可以在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的指導下,去發現,去思考,去研究,去宣傳。只要我們凝心聚力,攜手共進,兩岸的協同發展一定會像翻涌的浪花一樣滾滾向前。”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陳靜在參加“行見八閩”主題研學活動后,留下了這樣一段感言。
如今在福建,大中小學共同開展“行見八閩”實踐研學活動已在各地各校全面開花。
創設校地協同育人新機制
“各地教育部門要強化統籌協調,深入探索區域協同、校地聯動、學段融通的工作機制,匯聚思想政治工作合力,大力營造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濃厚氛圍。”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彥在“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建設推進會上這樣強調。
在省委分管領導指導推動下,2023年4月,福建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工委聯合印發《“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試點建設工作方案》,由廈門大學牽頭成立福建省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試點建設協同中心,聯動廈門市集美區、同安區、翔安區和泉州南安市等地,先行構建校地研學共同體,協同推進思政育人實踐。
歷時近一年,福建省已構建由廈門大學和福建師范大學分別領銜建設的南、北兩大區域聯盟,通過定期會商、問題協商、育人共商,構建省地校多層次共融共建共享的常態化育人新機制。全省上下形成省級層面部署推動,地方政府協同配合,大中小學校一體融入的工作合力,著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多元聯動的實踐育人新格局。
“我們以推進全省全域大思政課研學實踐為總體考量,連點串線、連線成圈,進而以此吸納更豐富更多元的思政教育資源,實現圈層效應不斷外溢、影響輻射面不斷擴大的育人效果。”福建省教育廳思政處處長鄭邦華介紹。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福建省充分發揮獨特優勢,構建“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形成區域特色充分彰顯、實踐圈層不斷拓展的生動局面,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課堂”。
構建育人資源融合新體系
筼筜湖、下黨鄉、三坊七巷、武夷精舍、古田會議會址、鄭成功紀念館、陳嘉庚紀念館……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來自福建這片神奇的沃土,也為研學實踐圈建設提供了豐富且鮮活的育人資源。目前,南部片區按照“百年初心 紅色八閩”“文化傳承 閩人智慧”“閩臺同根 血脈相親”“三海特色 融通世界”“美麗中國 清新福建”“鄉村振興 勞動教育”“工業文化 工匠精神”“科學精神 薪火相傳”等8個主題,分類建設109個實踐研學點。北部片區則以研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主線,以習近平總書記推動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福建故事為生動題材,打造“尋古傳文”主題研學圈,建設“侯官尋蹤”“南島尋根”等研學實踐路線。
“以侯官論壇、嚴復校園文化節等系列活動為契機,以嚴復故居為教育實踐基地,我們帶領師生深入挖掘侯官文化的精神內涵和當代價值,將傳承發揚侯官文化與學術科研、教學實踐有機結合,著力構建‘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大思政’格局。”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黃雯介紹。
在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福建各地各校對于研學實踐圈的建設,始終堅持一種多元互通、開門辦思政課的積極態度。
“作為北區聯盟的重要成員,我們已建成各級研學實踐基地29個,打造具有閩北特色的研學實踐課程142門、研學路線37條,并嘗試拓展浙閩贛皖四省邊際研學實踐圈。希望同兄弟地市、省內外各高校增進交流合作,共享各地豐富的思政和研學資源,加強研學線路互通,共建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為培育富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賦能。”南平市教育局局長楊鑾說。
福建省用好用活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留下的一系列寶貴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將“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的獨特優勢,轉化為研學實踐圈的豐厚資源,通過打造精品研學路線、優質教學資源、實踐教學基地、品牌示范活動等“四個一批”,推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支撐、縱橫貫通,學生得以在廣闊天地里體會新時代的變化,以此營造全社會人人參與的育人生態。
打造學段有效銜接新鏈條
“之前都是在電視上看到‘嘉庚號’,今天這么近距離地接觸它,真的感到一種實實在在的震撼!”2023年3月25日—4月2日,首批來自廈門市集美區、同安區、翔安區和南安市的320名中小學生,赴廈門大學翔安校區開展研學活動,登上“嘉庚號”科考船,聆聽大學教授講解。這是廈門大學聯動周邊地區,在建設研學實踐區域共同體方面開展的先行先試。
高校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不可或缺的優質資源。廈門大學以翔安校區這一“科技創新引擎”為著力點,挖掘10余個科技創新平臺和重要基地,采取常態化運行方式為6個地區的中小學生提供研學服務。2023年,該校“行見八閩”各研學點接待前來參加研學實踐的中小學生近2萬人。
通過“行見八閩”研學圈建設,廈門大學還逐步向中小學生開放高校實驗室、科研所、校史館……在這里,中小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制作飛機模型和水火箭,近距離感受航空航天的魅力;可以走進昆蟲的微觀世界,通過解剖觀察昆蟲分類學上的重要形態特征……“這樣的活動同向匯聚了高校的各種教育要素。開展校地聯動、資源互融,是‘大思政’育人實踐的一次創舉。”廈門大學藥學院副教授陳全成深有感觸地說。
“我們與研學圈內的若干中小學簽訂一體化教育合作協議,在思政課程建設、項目研究、人才培養層面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深化對思政課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提高思政課教師隊伍素質和人才培養質量。”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原宗麗表示。
在“行見八閩”研學圈建設的引領下,各地各校積極整合實踐圈內思政資源,統籌規劃推進各學段研學實踐的目標設計、內容銜接和時間安排,積極把思政課堂的學術性與實踐課堂的生動性有機結合,探索聯動育人新模式。“以豐富多彩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和實地觀察,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厚植愛國熱情、激發挺膺擔當。”廈門市集美區教育局三級調研員張旭揚說。
立足新起點,奮發新作為。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葉燊表示,福建將以建設“研學實踐圈”為支點,拓展立德樹人新場域,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銜接,增強思政課的協同性、整體性、系統性。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20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