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高校針對勞動教育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落實各項舉措,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果。但整體而言,受制于學科歸屬模糊、實施評價缺位、資源保障不足等原因,勞動教育在一些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仍然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少數高校的勞動教育還陷入了“重形式、輕內涵”“有過程、無評價”“勞動多、教育少”等誤區。
當前,高校勞動教育應從準確認識勞動教育的內涵入手,全面優化勞動教育實施體系,推進以勞育人、教勞結合、勞技融通,實現勞動教育本質回歸。
構筑勞動與教育諸要素間的和諧關系
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不同,勞動教育是一個復合性教育概念。高校通過勞動教育培育勞動者的價值觀,豐富其精神世界,就賦予了勞動德育屬性;通過勞動教育培育專業技能、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勞動教育就具備了智育功能。同樣,各種形式的教育歸根到底要通過勞動或其相關形式得以呈現和發展。可以說,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中介環節和實踐載體。加強高校勞動教育,有利于學生在勞動體驗、知識習得、習慣養成、開拓創新中實現全面發展。
雖然勞動教育的價值意義得到了普遍確證,但現實中,一些高校并未建立起科學規范的勞動教育體系,出現了“勞教分離”的現象。具體來說,就是對勞動教育缺乏系統的頂層設計、師資配備和教學規劃,簡單地將組織學生參加勞動體驗等同于“勞動教育”。這樣的“勞動教育”,組織和開展呈現出簡單化、碎片化與松散化的特點,結果和評價呈現出形式化、娛樂化與失焦化的特點,嚴重影響了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勞教分離”現象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勞動教育內涵把握的失準。勞動教育的本質指向教育與勞動之間的互構,只有實現勞動與教育協調統一、相互配合,引領學生堅持對真、善、美的追尋,才能實現人全面自由發展的核心旨趣。對高校而言,只有正確把握和分析勞動教育之間層次分明又緊密相連的目標體系,從勞動知識、實踐、精神、情感和素養出發,構筑勞動與教育諸要素之間的和諧關系,才能更好地推動新時代勞動教育創新發展。
讓高校勞動教育賦能人的高階化發展
高等教育的對象、目標和方式等,決定了高校勞動教育要區別于中小學勞動教育和社會性的勞動實踐,賦能人的高階化發展。現實中,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勞動精神、情感和素養,高校在此基礎上開展的勞動教育,不能局限于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需要調動學生的知識、情感和能力等要素全面參與進階式的勞動教育。在勞動教育與專業學習、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傳統教育與現代素養的融通中,培養大學生具備相應的勞動精神、意識和能力。
首先,推進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通。高校要合理設置勞動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課程內容,避免簡單化、低齡化、重復化弊端。同時,也要認識到勞動教育并非單純的專業實踐活動,而是多種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延伸互補,因地制宜地把勞動教育融入職業生涯規劃、專業學習與創新實踐等不同環節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科學推進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與勞動教育的目標協同,在“五育”同頻共振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推進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高效協同。勞動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勞動場景多種多樣,勞動教育不能止于校園,家庭、社會和學校都是勞動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體。高校在發揮勞動教育主體作用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入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平臺,引導他們在多場域勞動實踐中磨煉意志、提升能力、展現擔當。
再次,推進傳統教育與現代思維有序銜接。高校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要結合現代化勞動思維,聚焦人的現代化發展,為大學生提供更具時代性、進階性的勞動教育體系。
重塑勞動教育體系讓勞動回歸教育本質
勞動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生命更好地發展。當前,高校應當從觀念確立、政策構建和資源保障三個層面重塑勞動教育體系,實現勞動教育本質回歸。
在觀念層面準確把握勞動教育內涵。明確勞動教育的概念和本質,是高校正確開展勞動教育的前提。高校勞動教育的目標在于培育學生勞動精神與勞動知識和技能,其內容是與個體全面發展相適應、與專業教育相融通、與現代素養相適應,具有一定進階性的勞動理論與實踐課程。
在政策層面建立健全勞動教育體系。當前,我國一些高校勞動教育的課程設置、評價考核亟待完善。高校要合理規劃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立涵蓋勞動教育的教育目標、教育計劃、教學管理等在內的系列規章制度,嚴格組織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活動。同時,建立定量和定性、主觀與客觀、課內與課外多元評價反饋機制,真正發揮勞動教育在促進個體勞動精神、意識和素養全面發展中的作用。
在資源層面持續強化勞動教育保障。高校一是要適當加大對于勞動教育的投入力度,優化校內外勞動教育資源布局,打造規范化的勞動育人基地和文化空間;二是要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引培并舉、專兼結合,打造一支既懂勞動教育理論又懂勞動教育技能的師資隊伍;三是要注重引入校外資源參與勞動教育體系建設,建立產學研融通、開放共享的勞動教育平臺和基地;四是要發揮現代技術優勢彌補高校勞動教育資源短板,全面提升勞動教育保障能力。
(作者系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常熟理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15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